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语文是一门洋溢着情感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董瑛 《教师》2014,(34):64-64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使学生因“情动而辞发”,以此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优化课堂效果,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1.审美愉悦,情感洋溢语文是文质兼美的学科,每一个汉字、词语、文句所散发出来的人文色彩,足以浇灌学生稚嫩的心灵,让学生变得更有灵性。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个"情"字是课堂上师生产生共鸣的纽带,是审美感悟的前提。极具诗意的语文教师,总会用充盈的激情去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第一,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教师币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入情感,进  相似文献   

5.
胡学桂 《教师》2015,(4):10-11
《文心雕龙》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的教与学就是一种师与生一起进行的"披文活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作者们"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情感凝聚而成。一个语文教师,光靠呆板地、冷冰冰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没有诗人或艺术家似的情感投入而能成功进行教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只有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学  相似文献   

6.
<正>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走进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确,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相似文献   

7.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最初是诗语。而诗是抒发感受、表达情感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辞发""诗言志"等古语无不阐明语言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本质。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后天由家长或教师着力刻意培养的。要使学生爱上语文,坚持学  相似文献   

9.
郝筱雯 《学语文》2005,(5):50-50
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人文教育则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首先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淆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大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情感,让学生从小乐学、多识、善思、求美,对学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学生读书要让他们"披文入情",作文则要让他们"情动辞发"。《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1.
随笔两则     
<正>今天,你感动了吗语文不仅仅是白纸黑字,文字之中是流淌的情感、包蕴的哲理、放飞的想象、敏捷的才思……语文是真的、善的、美的。"情动而辞发"、"披文以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2.
用情感点亮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语文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由此可见,注重情感因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4.
谢正华 《语文天地》2012,(15):29-3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研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对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会文”与“悟道”,是语文科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其中心是一个“情”字。“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此,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惨淡经营,这样才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语文是一门洋溢着情感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产物。《君子于役》中朝思暮想的夫妻情;李商隐《无题》中的缠绵悱恻的恋人情;《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依依惜别的故人情……无不体现了作者深沉淳厚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在古诗词教学中,以情感的激发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学生心灵体验的丰盈,道德情操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胡维 《快乐阅读》2012,(34):121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这两句话是说文章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可以说,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列宁曾经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文"必须"入情",进入特定的情境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旨.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也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