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袁有根教授撰写的《历代名画记研究》2 0 0 2年 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正式出版。这是袁有根教授花费了二十多个春秋写成的一部专著 ,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成果之一 ,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名画记》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历代名画记》论析 ,较系统地论述了张彦远的绘画创作观、“绘画源流”说、绘画品评观。并对张彦远的“渐变所附”说和“山水之变”说进行了辨析。下编为《历代名画记》考辨与读释 ,从《历代名画记》传抄翻刻之误、张彦…  相似文献   

2.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其一个误读材料的情形,并结合司马贞的同类误读而做出“唐人重丹青”的“大判断”。其实,《历代名画记》中还存在多处“引据失当”的情况,甚至征引了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左的材料。张彦远之所以“引据失当”,与其欲提高绘画地位的迫切愿望有关。对这些“引据失当”的情况进行分析,既可以为钱钟书“唐人重丹青”的“大判断”提供更多支持,也可以促进我们对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绘画的起源、兴废、功用、技法、师承、流传、创作等多方面的问题,总结和发展了唐以前的绘画理论,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人们称之为“画史之祖”,“画史中最良之书”。本文试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探讨一下《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美学史上前无古人的一部综合性、概论式绘画理论专著,“其理论形态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整体性上”。文章还从各个侧面论述了这部画论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1.画龙点睛——价格的作用【成语出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相似文献   

6.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伟大的画史著作,里面记载的中国古代名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关于书中的名画著录一直无人整理是令人遗憾的。把《历代名画记》著录的名画按题材分类,并从历代历史文化的角度探究其发展原因并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洋 《老年教育》2022,(4):12-13
<正>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元赵孟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历代前贤对“书画同法”都做了形象的阐述。正因如此,这也成为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因素。黄宾虹先生更以切身经验提倡画者多研习书法:“中国画诀在书诀,不观古人所论书法不能明,不考金石文字无以知造字之源流,即不知书画之用笔。笔法练习,画之先务。”  相似文献   

8.
《历代名画记》为张彦远所著,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比较系统完整的绘画史论著作。其中张彦远对《绘画六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在《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论道:“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氏的这些观念,道出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象物、骨气、形似的提出和意象的把握,体现了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主要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它承先启后,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9.
东晋偏安江左,奢侈浮华,蔚成风气,但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许多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绘画优良传统,还创造了不少新的技法,涌现出很多有名画家。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收录晋代名画家就有二十三人,著名的有王羲之,王献之、戴逵、戴颙、荀勖、卫协、顾恺之等人。其中顾恺之被公认为“天才杰出,独立无偶”,“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学  相似文献   

10.
临摹古代绘画,在我国画史上是一件重要的艺术活动。东晋时代的名画家顾恺之已有“摹拓妙法”,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里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讲得更详细:“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足从);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以其创体例、开先河的历史价值闻名于世,影响至今。该文重在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张彦远的家族收藏对其有什么影响;其写作动机是什么;该著作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年以前,我们民族的先民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光辉灿烂的远古物质和精神文明。本文以中国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为依据,用许多生动的远古文化事象即例证,对我国远古时期的绘画、雕塑和音乐、舞蹈等艺术进行了概略性的论述。从这一侧面亦可清楚地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不是五千年而是七千年以上。 一、绘画与雕塑 绘画和雕塑艺术是“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艺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它在我国已有…  相似文献   

13.
画龙点睛     
此语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一位著名画家张僧繇,善于画人物和各种动物,特别擅长画龙,他画的龙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苏轼曾对唐代的诗、文、书、画的佼佼者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写诗杜子美第一,作文韩愈第一,书法颜真卿第一,绘画则是吴道子第一。这几个人当中,吴道子属于"半路出家"型,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开始是学书法的,曾经拜张旭、贺知章为老师,  相似文献   

15.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王辉锋 《辅导员》2014,(3):19-21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梁代的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人作,震破了墙壁,两条龙飞上了天空,只剩下没点眼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一)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诚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这个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177页)因此,东晋则成为一个绘画美学的勃兴时期。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所载,从三国上溯至太古时期的轩辕时代,数千年的画家总数才有二十四人,而两晋百  相似文献   

18.
神奇的宣纸     
①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宣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最早  相似文献   

19.
(一)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绘画品评标准是: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为使这段话一目了然,可分列于下:一等品:自然之品——上上之品;  相似文献   

20.
典故三则     
画龙点睛【原典】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