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宝康、程桂芬夫妇的女儿吴稼青看到我写的《追寻程桂芬在金坛囚禁的足迹》(在《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5期发表)文稿时,正逢她定居在加拿大的姐姐吴稼平回来探亲。姐妹俩没想到抗日战争已经离去久远,母亲是一名普通的抗日女兵,父母亲都已谢世,可在她战斗过的那片土地上,竟然至今还有人读着她写的书,研究她被囚禁的历史,敬佩她当年的勇敢,怀念她被捕以后与日军、汉奸斗争  相似文献   

2.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07,(7):39-39,49
今年3月3日,我接到丹阳市计经委退休干部袁杏秀的电话,说她家有抗战时陈毅和她爸爸(金坛人袁永祥)在一起的照片。她看到报纸报道我是抗战文史研究者,愿意将这张照片扫描一下寄给我。陈毅在苏南、苏中抗战八年,我未听说有金坛人士与他在一起的照片,今天听到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3.
朱金甫 《历史档案》1998,(1):135-136
最近,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革命老干部程桂芬同志的回忆录<人生不是梦>一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不仅为她优美流畅、朴实清新的文句所吸引,更为书中内容生动及意境深远而叹服.  相似文献   

4.
1990年5月,在一位搞文秘工作的亲戚的书柜里,我偶然翻看到几本89年最后几期的《新闻知识》。打开一读,立即被她众多的栏目,结合实际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5.
<正>本多是一名日本老兵;我是一名耄耋老人,现在定居上海。把我们俩联系起来的正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以及它所留下的档案。我曾在家乡金坛从事外事工作,在十几年前,那时已退休的我几度接待本多,陪他找寻赔罪之路,其间历经的是非波折,至今还让人动容。为了这段特殊的记忆,追记如下。一本文的主人公名叫本多立太郎(1914—2010),是侵华日军老兵,1914年出生在北海道小樽市,早稻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通讯员。在前年萍乡市举办的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上,通过市电台贺益坚老师的介绍,认识了《中国记者》这位新朋友。一见到这本刊物我便爱不释手,被她的风采所迷住了,不论是文章,还是图片、栏目都令我陶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立即到邮局预订了1988年全年刊物。一年多的阅读表明。《中国记者》,是我所认为的最具有魅力的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22日,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来金坛谢罪,谈起金坛慰安所的事。他说:“金坛慰安所有几处,有的所内是中国姑娘,有的所内是日本女人。军内规定。士兵去中国姑娘所,军官去日本女人所。”随同采访的旅日华侨、记者朱弘向范学贵解释说:“中国姑娘年轻漂亮,日本女人人老珠黄,军官有的违反规定,就相中中国姑娘年轻漂亮而去了中国姑娘的慰安所。于是官兵发生矛盾。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建设》2007,(4):32-32
侵华日军第51师团第15联队多年驻扎金坛。这是第一、二任联队长池田廉二大佐、斋藤春磨大佐。侵华日军海军航空兵中佐奥宫正武1997年出版《我所看到的南京事件》回忆录及轰炸金坛。1937年12月2日,侵华日军第师团攻占江苏省金坛县。侵华日军在金坛侵占民房作为营房。此1937年11月,侵华日军三次轰炸金坛。这是日军当时所用的九六式轰炸机。侵华日军军用车票(南京至溧水、句容、金坛等地)。《档案与范建学设》贵月/刊图侵华日军入侵金坛的历史图片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一)。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二)。侵华日军金坛通信队…  相似文献   

9.
《历史档案》2000,(3):6-6
本刊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中央办公厅离休干部、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分党组成页、顾问程桂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0年 7月 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程桂芬同志 1918年7月 1日生于江苏无锡, 1936年参加革命,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程桂芬同志青年时期先后在中共中央东南局、新四军六师、苏皖区党委、山东《大众日报》社、东北辽南地委工作。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处科贝、华东邮政总局教育科副科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档案资料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副主任等职。1959年…  相似文献   

10.
吴倩 《报林求索》2012,(3):96-99
<正>数以万计的黑熊从小被圈养在一个狭小的铁笼里,每天一到两次,胆汁顺着导管抽出。对于黑熊来说,这是一个漫无止境的梦魇。谢罗便臣(Jill Robinson)在龙桥黑熊救助中心安了一个家,2009年,一头叫弗兰西的月熊趴在她窗外的木架上睡得正香。弗兰西生下来就被囚禁在一个和她身体一样  相似文献   

11.
肖培 《档案时空》2015,(5):16-17
衡阳县的网友金莲给我打电话,说她八十高龄的爷爷病重,弥留之际有一件东西要送给我.我立即赶到百里之外的渣江,直奔金莲的家.终于见到金莲的爷爷,他拉住我的手,递给我三本小册子,两眼湿润,意味深长地说:“你是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抗战研究专家,将这三本小册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2.
初识潘岱予,是在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看到她拿着小本,认真地记录每一个新颖的造型设计时,我不禁有些纳闷,一个已经有些名气的设计家,还象小青年一样勤奋地收集构图资料,有这种必要吗?当我看到一本本美丽的装帧设计从她手中流出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她所付出努力的价值。作为中国工人出版社的装帧设计师,她每年要承担几十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用电子邮箱给《老年日报》“旅游指南”专刊编辑李由传稿,发送完毕,立即收到李老师邮箱的自动回复。打开一看,不但知道她收到了稿件,而且出现了她所编辑的各个版面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及当前急需什么稿件的情况。这是我们通讯员迫切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存起来,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李的这一做法,我举双手欢迎。  相似文献   

14.
“这是她吗?” 1985年初秋的一个早上,我在巩县宾馆的大厅里仔细打量着一位“古代女子”。她二十多岁,身着明代服装,斜靠在沙发里,脸庞清瘦而苍白,淡淡的油彩,弯弯的细眉,双目微合,安然入睡。从那脸庞,那鼻梁,我认出了,就是她!电影演员洪学敏。我也立即进入“角色”——拿出采访本。可是推推她,她翻了个身,嘴里喃喃说:“累死了。”又困然睡去。她拍《海之恋》时那样丰满,现在怎么这样消瘦?没待我问,她又被叫上车拍外景走了,直到深夜未回。这是她在电视连续剧《红娘子》中扮演红娘子,来到巩县拍外景,紧张  相似文献   

15.
正陈恒乔1926年入党,在长达20多年的地下斗争中,历经艰险,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1998年老人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这里记载的是近九十年前向警予助手陈恒乔在上海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1995年初,笔者在南京大学陶谷新村陈恒乔老人的家中采访,她回忆了一段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囚禁的故往。回忆起当年这一幕血腥的往事,陈恒乔很平静,她只说:"那时候我明白绝对不能招供,因为敌人并没有真的掌握了我的相关情况,如果我一招供,那么就会  相似文献   

16.
澧人 《中国编辑》2004,(2):58-60
1998年春,经王平先生介绍,我得以读到几本《书屋》杂志,并立即被她所吸引,可谓“一见钟情”。以前.我在大学读书期间,看了很多学报上“八股”昧甚浓的高头讲章。说老实话,如果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我对这些文章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与之相比,《书屋》以其清新的文风和鲜活的思想在读书界独树  相似文献   

17.
某部军嫂杨春霞利用到军营探亲的时间,为部队的新闻报道出力。五年来,她先后采写出反映部队工作的稿件200余篇,见稿率达60%。1994年春,新婚不久的杨春霞第一次来到军营,立即被部队火热的生活所感染,当小学教师的她突发奇想,决心要用手中的笔去讴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当她刚把这一想法与丈夫一说,便立即得到响应。丈夫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后盾。于是,她与报道员一起深入基层采访、写作。短短的两个月假期她便写出了30多篇通讯、消息和特写。不久,《前卫影苑》、《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便见到了“军嫂杨春霞”的名字,在部…  相似文献   

18.
石湾 《传媒》2001,(7):27-28
今年春节假期,我和妻子去澳洲旅游,因是旅行社组团,所以全团成员互相都不认识,出发前也大都没碰过面,到曼谷机场转机时,大家才在候机室里第一次汇聚到一起。就在此时,忽然有一位女士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我还想得起她不?我定睛一看,立即回答说:“你叫什么名字,我是得想一想。不过,你是杭州人,经  相似文献   

19.
去年第一次遇到她是在网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动不动就说“给你一刀”。在被砍了几十刀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知道她工作生活在广州。 去年四月,老板派我到广州出差,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因为我终于可以与她见面了。她的美丽让我震惊,不是我拙劣的文字所能够形容,她似乎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上前两步,对我露齿一笑。在花园宾馆的咖啡厅里,我才得知她是个护士。 也许是天意,在知道她是护士后的第二天,我因为执意要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20.
我于去年11月9日到北京新的工作单位报到。当天,就打电话到杨沫先生家,问候她的健康状况。接电话的服务员说,先生近日身体还不错,已从同仁医院转到北医大医院接受正常治疗。我请她转达我的问候,并告,我要参加一个审稿会,会期一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散会后,立即去看望她老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