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我     
<正>一天,孙子问爷爷:"什么是灵魂?"爷爷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爷爷的爷爷讲给爷爷听的:"据说我们身体里有三个‘我’,这三个‘我’引领并保护着我们度过一生。第一个‘我’是最冷酷的,是周围人看得见的。第二个‘我’是最温暖的,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看到。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总是在为对人的控制权而争执,他们的斗争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怀疑和恐惧,而只有第三个‘我’才能协调前两个‘我’,使他们和谐相处,没有人能看见第三个‘我’,有时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我跳得很高     
"自从上期我为暑期特别策划贡献了毕生绝学‘吹牛三大绝招’后,你看,一号小牛皮竟学会了‘一吹破天’,直接参加‘金牛杯’想象作文大赛!二号、三号和四号小牛皮也不甘落后,开始‘小试牛刀’了。‘疯狂的’‘神奇的’和‘一棵的树’不正是我们提供过的吹牛话题么?"吹总捧着一沓厚厚的牛皮,自豪地说,"网站上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说:"‘教’让人认识外部的‘天地人事’,‘育’让人长出内在的‘生命自觉’"。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明确"立德树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向,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本文试从"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较探究、应用拓展、激励评价"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当前如何使学习真实发生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对联,雅  相似文献   

5.
高德毅 《上海教育》2012,(34):11-12
"如何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时代命题。""立德树人"是教育最本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科学发  相似文献   

6.
熊妹 《湖南教育》2014,(1):25-27
前不久,与长沙市北雅中学、长雅中学校长许春阳交流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他说:“细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我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无论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立德树人’,还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公平’等,体现的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7.
春天到,万物生。三月又是植树的好时光,你种树,我挖坑,忙里也要偷点闲。看看咱们的“包罗万象”,古人和树的趣事。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便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您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美味品尝】轮到男孩出场了。他朝大家一抱拳:"我叫满瓢(piáo)儿。"他对相貌奇异的人说:"您是不是又要问我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我们家兄弟姐妹是用锅碗瓢勺起名的。""哦?"相貌奇异的人饶有兴趣,"那你哥哥是叫‘满锅儿’?""对。""姐姐叫‘满碗儿’?""不错。""‘满勺儿’是你的弟弟还是妹妹?"满瓢儿说:"我不知道。""你怎么会不知道?""我爹妈带着我们兄妹三个出来逃  相似文献   

9.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期)一文中这样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是啊,看看魏书生教语文,不留作业,不批作业,不批改作  相似文献   

10.
邓政阳 《教学月刊》2010,(12):24-26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暖春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植树,终于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41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  相似文献   

12.
史俊 《山东教育》2012,(Z4):22-23
2012年4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刊文说:"‘如果你是孔融,会不会让梨?’最近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位学生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号。"这让人陷入两难:"‘让’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弘扬。但‘不让’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敢于表达真话又是  相似文献   

13.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朋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想’是最自由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去‘想’"。他还说:"如果一个人放弃去‘想’,这个人就放弃了快乐的权利。"说这话的是我的挚友,可是我不同意他关于"想"的这种说法。因为只有"想",才是最不自由的。你可以去想你高兴去想的每一件事。你可以去想你是孙悟空,你可以去想你是秦始皇,你甚至可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的生  相似文献   

16.
去中小学校参观、学习、听课,经常聆听教育官员和学校管理者的讲话。我注意到,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喜欢使用"狠抓"一词。譬如,"‘狠抓’教师备课,‘狠抓’课前预习,‘狠抓’课堂效率"之类,出现率不低。"狠抓!"我对这个词的反感,由来已久。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感觉很不舒服。浮现在我眼前的画面,很不祥和,很不和谐,也很不人性。  相似文献   

17.
今天,法国姑娘艾伦来学校看望小静老师和同学们,闹闹和小胖马上和她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汉字来。"对于象形文字,我研究得比你们还仔细,你们看,‘山’就是一座山的形状,‘火’就像是一团火焰。‘大’‘小’‘高’‘矮’这一类的字一看就可以分辨出来。还有动作,比如‘打’,要用到手;‘踩’,要用到脚……"艾伦滔滔不绝。"还真有两下子!"闹闹称赞。"那你画个有动作的字给我们看看!"小胖有点不服气。"这个我拿手。"艾伦马上在黑板上画了两只眼睛,一滴眼泪,下面是个两手伸开的人的形状。"你们  相似文献   

18.
对魏书生 ,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一文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 :“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 ,有很多破绽和漏洞 ,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 ,魏书生有‘神功’ ,语文教学有‘神效’ ,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 ,褒也罢 ,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 ,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笔者不知道其他人谈到这里有何感想 ,我本人对这段话却不敢苟同 ,我觉得有如此认识 ,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这话说得是否有些过火 ?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课)有一句话:‘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那么,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首先,树长得非常茂盛,特别漂亮,美景当然是美的。其次,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小柏  相似文献   

20.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精彩片段,有教材用来例说"写得有文采"之"用词贴切":"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紫红’修饰‘桑葚’,还有蝉的‘鸣’,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形容词、动词,无疑突出了事物是怎样的.但是,作者写得这么鲜明突出,我们就可以说"用词贴切"吗?如果贴切,又是怎么贴切的?能说"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就贴切吗?就"让读者如临其境"吗?就拿这里的色彩词来说,要是我们把"碧绿"与"紫红"换个地方,说"‘紫红’的菜畦""‘碧绿’的桑葚",也是有色的呀,能说贴切吗?又拿动词来说,"肥胖的黄蜂‘卧’在菜花上""云雀忽然从草丛间‘捱’到云霄里去了",也是有动有静的呀,能说贴切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