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的李白研究者都十分相信李白开元年间寓家东鲁的说法。王琦《李白年谱》开元二十三年条下云:“已而去之齐鲁,寓家任城”。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云:开元二十四年,夏,“白遂去之东鲁,寓家任城。”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对此,笔者窃有所疑。  相似文献   

2.
李白传     
《阅读与鉴赏》2009,(12):25-26,54
李白,李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来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相似文献   

3.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是李白写的一首景丽情浓,触景抒怀的五言律诗。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八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注》说天宝十二年秋作。虽说法不一,但都肯定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时的作品。天宝元年,“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  相似文献   

4.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此前作者对李白杜甫交游研究的论点,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在上述论点基础上,通过审视和分析杜甫怀赠李白的一些作品,得出以下结论:1.时人有认为李白和贺知章初会于开元十八九年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2.李白奉诏入京,不可能在天宝元年;3.李白受玄宗重视,主要由于其不凡文才,不由其它;4.李白诗享盛名,在天宝初入长安之后。  相似文献   

6.
李炳荣 《学语文》2005,(3):2-32,29
盾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见卷首)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上接本刊第四期) 四、李白思想性格与诗歌艺术研究 (一)李白思想性格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比较侧重对李白个性和人生观的探讨,认为李白性格特点是乐观和豪放.如胡适<白话文学史>(新月书店,1929年版)就认为,李白"在那个解放浪漫的时代里,时而隐居山林,时而沉醉酒肆,时而炼丹修道,时而放浪江湖,最可代表那个浪漫的时代,最可代表那时代的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在分析李白的人生观时则说,其特质有两方面,一方面"合仙侠为一人",另一方面是"快乐得置将来的名利于不顾".也有学者认为,李白性格和心理上具有悲观和颓废的因素.如汪静之<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5月版),有一章专论李白的颓废思想,认为李白悲观、纵乐、颓废,是因为对人生十分不满,其思想的根基是哀人生之长逝.  相似文献   

8.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相似文献   

9.
精神的重量     
一个夜晚,我在万般无奈的失眠中,顺手拿起一本书来翻阅,是《李白传》。薄薄的一本。不知不觉看完,天已经亮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流下了眼泪,凉凉的一星点,痒痒地停在腮边。像李白这样一位千古奇才,晚境竟那样悲凉,天下之大,却无他的容身之地,四处漂泊,沿门托钵,献诗于豪门以求一日之温饱。临终已经贫病交加,穷途末路,终于在漂泊中死去。其实李白也有大富大贵的可能。他凭自己的诗才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成为一名宫廷诗人。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愿也不能因为富贵而扭曲自己心灵的舒展,放弃自己的傲岸个性,终于为…  相似文献   

10.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4,(12):62-64
一谈到四川,人们首先会想到李白。 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我们知道,李白有个大号叫“青莲”,他自我介绍的时候就说过:“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相似文献   

11.
正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一直是一个公案。古人的观点,一种说法,李白的诗与崔颢的诗之间是"敌"(彼此相当),也有人的说法认为李白的诗"短气"(《艺圃撷余》),也有人说崔颢的诗歌"格胜"而李白的"调胜"。总之,古人大多喜欢只提出结论,不太注重论证,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是"印象"主  相似文献   

12.
唐代酒肆发展非常迅速,发达的酒肆文化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诗歌风貌。作为社交娱乐场所,酒肆为各层次文人提供理想的交流空间;酒妓在酒肆中进行歌舞表演并以此为媒介与诗人产生种种联系;酒肆题壁风尚推动了诗歌的传播、交流与欣赏;文人开酒肆作为当时之习尚也使诗歌与酒肆紧密联系起来。唐代"酒家胡"逐渐勃兴,胡文化以胡姬酒肆为中介渗入唐人生活,带给诗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影响了诗人创作心态和诗歌风貌。酒肆文化催动了唐诗刚健气质的生成,促进了诗人诗歌技艺的精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在学界有赠孙何与赠孙沔两种主要的观点。从孙何与孙沔为官于两浙、杭州的经历来考较,会得出作词时间分别处于柳永年少与年老相差50余年的极端相异的结论。结合孙何在宋初文坛的影响,柳永之兄柳三复对丁谓之干谒,以及王禹偁与柳宜、孙何之关系,基本可以确信柳永此词为赠孙何之作。同时,将柳永、孙何、王禹偁、孙沔诸人一并综合加以思考与辨析,对于古代文学史的考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否有政治才能,一直是一个待解之谜。从李白在玄宗召见后没有建树、追随永王李磷的事实可知,李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李白的真诚而又恃才傲物的个性,崇尚道术、剑术和文学的知识结构,也说明李白是不适合从政的。  相似文献   

15.
诸家在论及李白从璘时,皆简单地视李璘为叛逆。其实在李白看来,一方面在玄宗诸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李璘所为自有其合法合理性;另一方面在肃宗的军事优势面前,李璘必败而合法合理无用。作为心态研究,胁迫、助逆、误入、无知四说皆不能深察李白对李璘所为的认识,故不能深得李白之心。四说于认识的两方面得失不同,于李白从璘心态之得失也就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说起写文章,古代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一个人写文章能力是天生成的,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是差的文章,决定于天命,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的,所以持此种看法的或受此种看法影响的人,对写文章往往会放弃努力。还有的人认为文章好了,命运反而不好,遭遇会很惨。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一诗中就有"文章憎命达"之句。不过,  相似文献   

17.
王文平 《初中生》2002,(34):21-22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疾卒”。此说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写的《草堂集序》,后来的碑碣著述多沿用这种说法。据后人分析,李白的死,可能与他大量饮酒有关。李白到了晚年,除写诗外,惟一的嗜好便是饮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襄沔地区处于南北各政权相争之地,襄沔大族也成为各政权竞相争夺的对象。从襄沔大族与三国政权的关系看,蜀汉政权中襄沔地区人士最为重要,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相似文献   

19.
李白自信能建立"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谁知终生"一命不霑"!因而引起不少人的叹息,"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得非命与?"①"与其才不与其命悲夫!"②"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呜呼命与!"③古代文人学者多把李白的不幸归于"命",这虽然是不科学的说法,也确有难言之处。李白的素质尽管不是宰相之才,但在社会现实中并非能贯彻唯才是举、任贤用能的原则,不少平庸之辈依然被封官拜相,为什么独李白孜孜以求之却布衣终生呢?浅见认为是性格悲  相似文献   

20.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