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鸿传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相似文献   

2.
小引 1994年与先生通信,至1998年负笈从游,4年间得先生赐书最多.此后先生去台为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亦有鳞鸿之迹.及2001年返东北执教鞭,乃与先生重拾手书通信之乐.然先生精气多衰,所谈无多,且未几即大病而至于不起.呜呼!其痛何如哉!  相似文献   

3.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日:"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日:"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日"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5.
艾子取识     
赵以马服君①之威名,擢.其子括为将,以拒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②,一战军破,掠赵括,坑其众四十万,邯郸几败。艾子闻之,曰:"昔人将猎而不识鹘③,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④得他兔否?"(选自宋.苏轼《艾子杂说》)  相似文献   

6.
美梦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以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相似文献   

7.
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为人师表所独有的快乐,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方能将这份快乐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后记     
为写《桃花源后记》,便去南山拜访陶渊明先生。先生正在东篱下采菊。我询问桃花源的消息,先生答:"我亦不知矣,乃听渔人道得。"问渔人住何所,先生曰:"武陵也。"至武陵,见渔人。渔人乐:"前几日曾去,出时处处志之,你若去,随我便是!"便撑船载我同往。逢桃花林,夹岸百余步。寻向所志,至溪水之源。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铜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源"三个金字。渔人甚异之:"前  相似文献   

9.
,J、小船儿水中放,不运根,不撒网,飘洋过海到台湾,去接爷爷回故乡。~r,,.二,吧气曰,甲.‘,,,‘弋〕,,刁‘罗勺‘气二王莎口二侧口玄J口叹J‘厂丈兀弋两口气刁‘,去接爷爷回故乡@刘复元 @陆修谷~~  相似文献   

10.
[原文]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①,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②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惛焉③,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相似文献   

11.
泽人网雁     
宋濂 《阅读与鉴赏》2010,(3):26-27,56
具区之泽,百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爇(ruo)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dai)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相似文献   

12.
正《邛竹杖帖》【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第一行:"去"字渊雅古致,笔饶生机。"夏"字末笔,灵巧一搭,举重若轻。"邛"字粗阔浓郁,侧锋取致,力在笔不到处,末笔更是用意入微。"皆"字笔触活泼。第二行:"士、人"连写,人字之捺尽力伸出,间插第一行之"得、足"两字空当。第三行:"分"字,一字之内,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第四行:"之、至"两字,悠悠忽忽,倏然而远。  相似文献   

13.
弋射是中国古代一种以系绳之矢射猎大型飞禽的狩猎方法。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弋射的历史流变、技术原理及文化生成进行分析,得出:弋射源于早期的渔猎生产,于东周走向繁荣并分化出生产性弋射、礼仪性弋射与休闲娱乐性弋射等形态,至两汉以后式微;弋射的方法包括早期的杀伤式弋射与后期的缠缚式弋射两种;东周至两汉时期弋射的文化意象彰显,弋射成为文人讽喻哲理、托物言志或意义表达的素材。弋射文化意象的生成与演变既受制于弋射的社会变迁,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秦淮看月记     
正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  相似文献   

17.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②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相似文献   

18.
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宋词中常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达到一种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相似文献   

20.
鸲鹆(qúyù)     
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出游必与之俱,相将数年矣。一日将过绛州,去家尚远,而资斧已罄,其人愁苦无策。鸟云:"何不售我?送我于王邸,当得善价,不愁归路无资也。"其人云:"我安忍!"鸟云:"不妨。主人得价疾行,待我于城西二十里大树下。"其人从之。携至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