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产物涌入国内,由于西方的低语境文化环境与我国高语境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在较多的领域都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特点。在中美电视产品的创作中,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为背景,本文简要阐述了中美电视产品的表达特点,举例说明了各自的结构组成形式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的电视产品传播效果,以期为我国电视产品创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梁瑜虹 《视听界》2001,(4):10-12
一电视媒介是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部分,它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存在着复杂互协关系。比如:电视节目要从传播角度表现嬗变中的文化现状以推动新的文化整合,而自身又成为文化张力下被调整的对象。把电视谈话节目纳入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是选取一个重要视角来厘清这一节目类型发展至今的基本态势,克服孤立地作文本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篇文章介绍了当前语境下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互动意识。互动意识是一种为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而产生的电视节目形态,建立了以沟通和交流为主的当前语境下的谈话类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制作互动意识对当前语境下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铁锤  王莹 《新闻知识》2007,(11):33-35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再现媒体,中国电视文化既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一方面,可以从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来观察和阐释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语境。这就决定了电视文化必然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和转换。  相似文献   

5.
许志铭 《新闻传播》2010,(4):103-103
语境不仅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东西方的语境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语境的概念从语言学的范畴向外延伸,阐述了语境对文化的影响,不同语境造成文化差异的过程和原因,对高语境下的汉文化作了简单分析,认为汉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境的作用,以避免不同语境下的其他民族对汉文化产生理解困难和误解。  相似文献   

6.
杜勇清 《今传媒》2016,(2):119-120
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的兴起,反映强化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社会主流文化范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电视不是独立产生和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电视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的分析,对其兴起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董赛 《大观周刊》2011,(13):50-50,15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T.Hall)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他指出:“高语境(Hc)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低语境(LC)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电”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产品推广方式,充分的反映出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节目的越来越多,节目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人的影子,特别是近些年,电视现场直播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兴起,电视采访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与平等观念,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对话”语境,进而展开和谐的交流,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或节目现场交流,达到满意的节目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建新  夏忠敏 《当代传播》2013,(4):32-33,71
传播作为文化和社会行为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感受、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播和沟通常常呈现一种焦虑与无奈。知晓高低语境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播对象的文化语境出发重组话语,双方彼此尊重,既立足本土优秀文化,又注重与外来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才可能实现,并且顺畅高效。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电视的实质所依据的新型文化域必须给予充分估计。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型有效的传播中对个体的言谈、生存方式有新的影响,如何成为“批判性思维、主动、民主以及质量的园地”而不是相反;这是对新语境中电视性质的一个测定。在全球化的全景下,中国电视本土语境的改观和对外来影响的本土化改造并足而进。中国电视很长时间内无理论与预见,在时代语境的大动静中,时而表现出“迷茫”。对此,与其说是节目制作质量的问题,不如说是观念与意识转型的困惑更为恰当。问题在于,这样的传统心理本身可能已与现代社会语境相悖。那么,到底由谁来监督与评估大众媒介的活动。我想,质疑会是不可遏止的。  相似文献   

11.
冷凇 《现代视听》2012,(1):18-22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它与电视文化的语境基础颇为契合,二者的结合消解了崇高和理想,崇尚个性,并形成了零散收视的现象,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  相似文献   

12.
杨欣 《大观周刊》2012,(13):26-26
语境,是指说话时的客观因素,以及受话者能够直接联想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语境就是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把语境分高语境和低语境,并利用两者之间的不同来分析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陈善雷 《今传媒》2011,(10):49-51
在中国的后语境电视中,网络文化时常被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这既使得电视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也满足了一定人群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消费语境下,这种凸显更是蔓延着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然而对于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网络文化向电视中肆意渗透,也的确让人忧心忡忡。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反思,并从中观照出三重因素的缺位。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电视类综艺节目的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综艺节目的变化进行解读,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变迁的历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轨迹。本文从综艺节目类型的主要演变过程,以及使综艺节目的类型发生变化的文化语境等两个问题出发,对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及其文化语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冷凇 《声屏世界》2012,(3):17-19
面对人口十几亿、电视台千余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泱泱电视大国,梳理中国电视文化时便不能不顾及新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自圆自说,要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电视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无论在电视还是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具  相似文献   

16.
《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策划、筹备,于1996年3月16日正式推出的谈话式电视节目。该节目是较为成功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电视传播与文化交流中语境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电视谈话节目中语境的制约性利用。本文就此做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吴娟 《视听纵横》2010,(4):94-94
在电视节目直播程中的语境系统,一般可分为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其中动态语境是电视节目语境的特点所在。(袁伟:《论突变语境中主持人的情感控制方式》,《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期)这种动态性主要是指直播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背景事件和时空要素。如各种体育赛事直播解说中不断更新的实时赛事状况,“两会”的动态报道,青海玉树7.1级地震直播报道中动态的灾隋变化等。这种动态语境制约着节目主持人与电视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尤其是在内在情感控制和语言表达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电视文化产品具有典型的消费文化产品的特征。经济权力与电视媒介的有机结合,使电视从业者和电视观众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畸变。本文以《开心辞典》、《幸运52》为例,分析了电视节目参与制造消费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机制,揭示了消费意识形态侵入人心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王瑜 《传媒》2019,(8):38-40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触发了文化传播语境的全方位变革:技术多元共存,受众交互加强,文化传播“即时性”特点强化;平台多样生长,网络综艺涌现,文化节目“竞争性”加剧;文化产品更迭速度加快,消费与享乐主义盛行,显露出“媚俗化”趋势;国外文化侵略势猛,本土文化面临着“失语化”的威胁。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电视节目主持人身处文化传播阵地的关键位置,首当其冲面临着能力适应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吴健 《新闻前哨》2005,(5):54-54
电视理论界、电视工作者如今对电视观众的研究日益兴盛,纷纷从收视率、观众审美心理等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揭示出电视观众特性的不同层面。那么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纽带究竟是什么?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承认电视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功能。就本质而言,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是种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