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作为小说史家出身的小说家,鲁迅在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中融会古今资源,积极借鉴其素所喜好的唐代传奇文学之长,既能于“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等方面精心揣摩,取法前人,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陷入唐代传奇文学固有的一味通过情节铺陈以宣扬封建伦理教化的窠臼,并充分地调动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各种技法,努力熔铸现代理念于其中,从而使得《故事新编》成为一部极具特色的现代小说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地在每一篇里或多或少地加入一些现实生活内容,从而使每一篇都有了为现实而发的强烈的针对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中,鲁迅对人的价值重估,既包括对具体人物的价值重估,又拓展到对一般人物,特别是大众的价值重估方面。但无论对哪类人物的价值重估,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结论得出的艺术依据,则是小说所采用的油滑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不仅很有效地满足了小说对人的价值重估的思想需要,而且,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事新编>历来多有解说,但因作品以深刻的审美反思透视历史,以独特的艺术方法创造意象,看似"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骨子里却综合多种现实与艺术因素融贯而成.鲁迅凭借独创的艺术想象,将审视人类历史过程的感悟演为文学世界,突破已有的文学表现范式,从而创造了文学对多元存在、多重关系进行全新表现的成功范例.其多元存在贯穿于历史过程,其多重关系关涉到生存空问,而其全新表现则综合小说与杂文、漫画与写实、文献与虚构、象征与影射等多种叙事因素.因此,这部故事集的审美对象性基础乃是鲁迅独特的旧题翻新意的想象,唯有采取超越单一批评方法的透视性、综合性的风格研究,才可望成功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八篇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古人与今人,古代的文本,现代的情景,甚至外国的语言都聚合于同一平台。此外,它还习惯用喧闹的方言俗语以及各种形式的插科打诨,以表现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差异,造就一个拥挤杂乱的互话语空间,一个众声喧哗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一种不确定性。所有这些虽呈现互异性,但又都有机地统一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系列小说中的"油滑之处"既不像传统戏曲中庸俗的丑角插科打诨的无关痛痒,也不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和内容,而是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插曲。"油滑之处"已经融入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之中,做到了古今杂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现当代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与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他们二人的历史小说都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此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历史小说创作意图的更高追求上,鲁迅更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与古今交融,明显超越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发思古之幽情的局限。这种超越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意义深刻的语言范式革命,鲁迅的思想探索与文体试验对于推动这一场革命自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对死亡之阴影逐渐攫取飞扬之生命的细微体验中,晚年的鲁迅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了个人与世界之张力。《故事新编》确立了关于个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广泛的质疑性思维模式,对生存的意义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索,同时也完成了一种质疑性的意义表达方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以其经典型和独特性长期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研究、诗学研究、文体研究和创作过程研究四个方面。其中,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中的文化批判、反思启蒙神话和现代性思考等主题的阐释上;诗学研究则体现在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的论述上,其间对文本中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值得注意;文体研究上,除了原有的历史小说概念外,还引进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寓言,传奇小说,故事新编体小说等概念阐明其文本特征;创作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新编》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鲁迅创作生命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对文本生成的影响。《故事新编》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理论与文本契合性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