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改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要求教师自身先具备浓厚的语文味。课前具有独到的语文眼光,净化语文课堂,是前提条件;课中洋溢浓郁的"读味"、"品味",是丰盈课堂语文味的关键环节;课余丰厚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邹蓬 《知识窗》2014,(2):32-32
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其实,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姓“语”,所以教师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有三味: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相似文献   

3.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走的是应试路线,课堂中自然“讲授味”多些,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则又因过分追求合作而多了些“活动味”。不得不说,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会让语文课“乏味”,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会让语文课“变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得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富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应具有语文味,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何来呢?一是教师从自身入手,爱教育,爱语文,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专业素养,以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二是巧用多媒体,注重诵读,亲自示范,品味文本,以突出语文味;三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从而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课堂上师生心与心交流,文与文碰撞,让语文味溢满课堂。  相似文献   

5.
陆友春 《知识窗》2013,(24):37-37
课程改革实施至今,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的常态课,才是真正的好课。为了实现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应遵循三个“追求”:  相似文献   

6.
刘丽珍 《科教文汇》2008,(28):127-127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纵观新课改下的一些满目繁花,流光溢彩的课堂,细细品味后感慨颇多,现提出与各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林松华 《科教文汇》2008,(20):89-89
作为语文教师,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语文早读,走进教室,学生却在读英语、政治、历尘或地理,甚至有的还在读魔幻小说;语文晚自习,学生无所事事,老师一出教室,马上拿出数理化习题,争分夺秒地演算;语文课上学生昏昏入睡,课下更别说去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了。学生们学习语文,显得那样被动、无奈。因此,语文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苦累却无功。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语文课枯燥乏味。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毫无生机可言。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8.
董阔忠 《科教文汇》2010,(20):93-94
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方法有: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教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林松华 《科教文汇》2009,(18):100-100
作为语文教师,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语文早读,走进教室,学生却在读英语、政治、历史或地理,甚至有的还在读魔幻小说;语文晚自习,学生无所事事,老师一出教室,马上拿出数理化习题,争分夺秒地演算;语文课上学生昏昏入睡,课下更别说去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了。学生们学习语文,显得那样被动、无奈。因此,语文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苦累却无功。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语文课枯燥乏味。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毫无生机可言。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0.
张海国 《今日科苑》2010,(11):160-16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过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面前,据《中国教育报》记者的报道反映“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看来,要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要改变“涛声依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如何上好语文课,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每一篇课的教学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11.
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这个问题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就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文道统一,也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变味。应该说,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公布之后,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白红艳 《科教文汇》2009,(15):127-12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母语教学。在各种教学方法中,“读”应该视为其根本。从古代到近现代很多人因读而受益。近年来,有许多语文教师刻意求新,那个法,这个式,脱离了读这个根本,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我们呼吁教育改革,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哪一种改革都不应该离开“读”这个根本。读是语文教育之本。  相似文献   

13.
姚立娟 《科教文汇》2008,(19):90-90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互动合作过程中进行。这种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强调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互动探究合作”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消除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要回归语文的本真,要有语文味。教师要讲究课堂的文化品位,使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生成。总之,要给语文课堂教学一个"绿色生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部分。语文作为中职文化课的构成部分,处于基础的地位。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中职语文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具体来看,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来分析。学校方面是课时数缩减、实习教学的冲击;教师方面是教育教学观念与实际脱离、将教材内容同教学内容完全等同;学生方面则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方式不恰当。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把开展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胡娟 《科学中国人》2014,(5S):141-141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创造乐于教学的情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兴趣是吸引学生的“磁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诱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学生去发挥主管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力,把语文这门课学好,那么,如何诱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张晓田 《科教文汇》2009,(17):99-9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教师都知道的,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谈认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热爱语文学习,率先垂范,陶冶学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讲课时全身心地投入,脉跳与文章、学生同步;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式下,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各地纷纷掀起学洋思、学杜郎口的风暴,语文教学又总是冲在最前的弄潮儿。此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上。新课程改革以来,也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但在其推广中,由于教师不正确对待,或机械照搬,或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上升”成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改革终不尽人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个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