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书能使人提高修养,明辨事理,读书会让人其乐无穷,读书过程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让人终生难忘。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上、三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多用“三上”时间构思,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写文章要三多,即: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三性、三不怕:鲁迅酷爱读书,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他还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精神。三不:原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  相似文献   

2.
《双语学习》2009,(7):I0013-I0013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象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相似文献   

3.
三上     
《欧阳修全集·归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钱思虽然是富贵之人,但没有什么嗜好。他曾对僚属讲过,说平生只好读书,坐下就读经书,躺着就读小说,上厕所就读小辞,真是手不释卷.谢希深也说,宋垂同在史院时每上厕所,便挟上书卷,琅琅书声,远近传闻,真是至诚笃学。欧阳修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相似文献   

4.
与书共生     
刘心武 《当代学生》2014,(20):26-2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倡"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以此来劝告人们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看来大作家刘心武也是"三上"的追随者。对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学生来说,这应该也是比较可行的课外阅读方式——临睡前,如厕时,乘车时,当是新时代的"三上"(当然,要以身体和视力健康为前提)。作家苏童也曾写道:"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华文化一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其语言精练,整齐美观,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从庙堂宫院到茅屋小店,从名山大川到穷乡僻壤;三教九流,百业千行,无论贵贱,不分雅俗,处处都有,人人都用,事事都写。连小偷也来一副:“身居梁上曾为客,名播天涯本有星”,以自嘲自乐,甚至连厕所这地方也有人题联“自古成文在三上,作赋如今过十年”,饰以典雅清新之色。上联引欧阳修语:“余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下联援西晋左思故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门庭、厕所皆著纸笔,偶得一句立即写下,写成…  相似文献   

6.
惜时与成功     
一、提出论点:引用惜时的名言或者格言,提出论点。二、分析:惜时与成功的关系。1.惜时未必能够成功(分论点之一)。2.成功者必须惜时(分论点之二)。三、多角度论证。(一)事实论证:1.我国古代的欧阳修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最终成了古代文学界的泰斗。2.阿基米德洗澡时还思考问题,得出了浮力定律。3.联系自己身边的事例,说明勤奋者和贪玩者的结果不同。(二)道理论证:1.引用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名言“莫等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惜时与成功的关系,分析全面。举中国古代名人的事例,从正面例证。举外国名人事例,再次从正面例证…  相似文献   

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想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每日反省自问。第一问:今天,你读书了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知识主要从书本中得来。古人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之说,作为教师也要有见缝插针读书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读书就是备课的观点。教师要把每日读书作为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要逐渐达到一日不读书就食不香、睡不着的境界。第二问:今天,学生喜欢你的课了吗?亲其…  相似文献   

8.
我爱看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蠹。但是我却有一个怪癖,喜欢坐在马桶上看书。我听说过古人读书的地点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看来,和我有相同怪癖的古代书虫可真不少呢!我喜欢看的书很多:《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领略到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辉煌文明:高尔基的《童年》,让  相似文献   

9.
我爱看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蠹“。但是我却有一个“怪癖”,喜欢坐在马桶上看书。我听说过古人读书的地点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看来.和我有相同“怪癖”的古代书虫可真不少呢!我喜欢看的书很多:《中化华上下五千年》让我领略到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三余三国时的大学问家董遇,是以抓紧“三余”苦学而出名的。三余即:“冬春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两者时之余。”我们若能把一切余暇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这不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吗!三上宋人董回曾在《闹热常谈》一书中载:“欧阳文忠公调谢希深日;‘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周上也。盖唯此可以属思耳!”’此虽谚语,但足见欧阳修这位大文学是何等珍惜时间。三到宋代著名学者来嘉经常向弟子们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喇、眼到、口到。。C不在此,则心看不仔细,。G眼既不专一,却又没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相似文献   

11.
古时候有位私塾先生,把“岂(豈)有此理”,读成“豆有此理”.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豆?咋有山字头?”先生马上愤愤然:“你懂什么!没山的豆是平地上种的豆,这个有山的‘豆'是山里长的嘛,真是豆有此理!”这位先生,以我为对,只搞“一言堂”,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又缺乏教学民主. 当前,我们也有一些同事在某种程度上,还存有那位私塾先生的遗风.前几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课上,一个学生指出了老师读音的错误,老师有点不悦.后来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对老师所讲问题提出了异议,这位老师马上板起了面孔:“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如果说那位古代先生的做法浅薄得可笑,那么我们教师的这种做法,则令人深思.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教改的深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科学课的灵魂所在!可现实的课堂中“人文关怀”流失的现象却时有存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这是“热对流”中的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为了制造悬念,这位老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想把金鱼吃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吃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这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定的环节,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烧瓶,看到那些…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好累     
说你写得“帅”,你就写得“帅”,皇帝的文章我也敢删改。嘿,我是小编我怕谁!我本想独揽大权,对各位小作家的作立“说三道四”,可又怕走在大街上对面飞来臭鸡蛋,所以就眼睛一转想?个主意,请来?嘎嘎小子,鬼鬼点子、精灵豆豆这三位天不怕,地不怕的酷酷小子! 瞧这三个大傻(?),还不知道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哩!竟显出一副受?重用的高兴模样!真是笑死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举国震惊! 地震发生在当天下午14时28分。一所中学里,700多名学生正在上课,房屋倒塌的前一刻,一名英语教师把这些学生疏散到了较为安全的地方,而他自己也脱离了危险。但突然有学生惊叫:“啊!老师,四楼还有两名学生没脱离危险呢!”这位老师马上又不顾危险冲上四楼,拉起两名学生就跑。可地震总是说来就来,顷刻间,大楼倒塌,这位教师在后面猛推了学生一把,学生得救了!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25元事件     
三年前,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一天中午,我刚来到办公室,—个女同学就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她放在书包里的25元钱丢了。经过一番调查,大家把焦点集中到一个外地男生龙的身上。并且有学生反映他亲眼看见龙翻了这位女同学的书包。可龙就是不承认。尽管有同学看见他翻书包了,但是他说他翻书包时没看见钱。这可怎么办?马上要放晚学了,过了一夜就更加调查不清楚了。有同学提醒我说:“老师,可以搜他的书包和身上。”我一愣,搜!不是好办法!我连忙否决了这个办法。同学们有些忿忿不平,似乎教室里出了“小偷”老师也没辙。我安抚好同学们,接着说:“同学们,这件事我们不查了,但不查不等于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这样吧,我希望这位同学能把钱用报纸包好,乘老师办公室没人的时候悄悄地放进我的抽屉里。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自觉把钱还回来的。并且,相信他以后也不会再犯了!”  相似文献   

16.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学完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这时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我会  这道诗(1 )读  (2 )背  (3 )默写  (4 )画  (5 )表演(题目一出 ,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 ,同学们跃跃欲试 )生 :我会背这首诗。(这位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并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和语气 )师 :背得好 !读出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 ,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 ,最后惘然若失的感情变化。评 :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生 :我会默写这首诗师 :把你写的给大家看看。(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 ,结果这位学生把“遇”写成了“偶”…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课上教师甲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的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教师甲有些不悦,说:“怎么读的?一句话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在课前复习的时候,教师乙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把“钧”写成了“钓”,下面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笑,教师乙马上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写字的学生说:“写错了不要紧,可以想一想,改过来嘛。”学生认真地想了想后,轻轻地在黑板上写出了“钧”字。教师乙点点头,说:“对,就是这个字。你…  相似文献   

18.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积累的读书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动笔墨就一定不要读书。梁厚甫先生曾提到一个年轻人,倚在球场的铁丝网上,单脚着地,作金鸡独立状读一本书,两个小时没有变换位置。其实,在马路边、树阴下、公交车上,随处可见好学之人手不释卷,也少见他们执笔抄录。想那古人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时,也未必有顺手的笔墨在跟前。倘若非要呆板地遵古训,凡开卷必先铺纸研墨,岂不是削减了读书的情趣,又有迂腐可笑之嫌?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20.
一位哲学家的三个弟子还有一年就学业期满了。这一天,哲学家把三位弟子领到一片茅草丛生的荒地边,问道:“要除去这片荒地上的杂草,你们打算怎么办?”第一个学生脱口说道:“找几个工人,带一些锄头、镰刀,半天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二个学生沉思片刻,说:‘火攻”! 第三个学生似乎成竹在胸,面对着老师追问的目光,却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