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爱国名士何思源主政山东期间,从民族解放、抵御外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先行、爱国教育贯穿始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极具时代特色的求生教育思想。进入21世纪,同样作为爱国名士的钱学森,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提出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的"钱学森之问"。通过何思源的求生教育思想审视钱学森之问,以期为当今求解钱学森之问寻找些许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朔 《上海教育科研》2012,(3):31-34,15
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总理温家宝看望之际,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再次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绝大部分舆论和学者一边倒地支持钱老的质问,而向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发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民众忽视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期待过于迫切,对大师的崇拜、从众和极化等,这又可能导致领导决策者的误判和错误决策,而将中国教育引向错误道路。从"钱学森之问"出发,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大师?大师就等于现代教育的成功?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我国教育的改革出路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悖论"、"钱学森之问"无不在拷问着我国教的育改革。为此,必须对中西方教育改革有正确认知。教育之殇,是中西方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教育改革应致力三个重点:一是创造性教育成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焊接口";二是全面实施教育家办学;三是构建"公平与卓越"为特征的测试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反映出建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存在问题。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讨论杰出人才的教育问题,最后尝试对"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各方人士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钱学森先生曾多次表示并直接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质疑,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期望。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基本论题的由来出发,深入分析"钱学森之问"问题实质,分别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辅助配合、学校教育改革、学生主观努力等多个角度提出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之问"是向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一问。"钱学森之问"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实现了共鸣。而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培养与品德培养、务实精神与理想情怀相结合、相融通,这种整合思维不但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而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中国现代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是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留下的耐人寻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工作偏离"钱学森之问"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内容、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有效举措来直面回应"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2.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13.
文章直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结合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教育予以深邃思考研讨,追寻钱学森、王之卓等大科学家成才之路,针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国未来中长期教育改革,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14.
徐寅智 《考试周刊》2013,(83):154-155
“钱学森之问”进一步引发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思索,并驱使人们对中国高教改革之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中国高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入手,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从“正义之风”、“本分教育”、“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高教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钱学森提出大成智慧学,他有回答;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去培养杰出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动力;展望未来,中国要培养大批杰出人才需要六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久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我们同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19.
鲁明 《成才之路》2010,(8):I0003-I0003
有记者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中国教育部门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一教育问题,不能仅从表面来分析,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看,“钱学森之问”可以归因于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地位的漠视、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作用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