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娟 《考试周刊》2010,(51):68-68
如今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课堂中,"创设情境、合作交流、体验活动"等做法使数学课堂异常"热闹"起来。但在"热闹"的背后,生机与活力,思维与创造是不是就真正来临呢?"热闹"之下是"浮躁"还是"深刻",是"追风"还是"思辨",下面我以数学课堂的若干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课件动画的展示等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这是一道华丽的景致。但这热闹的背后,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交流?情境的创设是不是真实有效的?课件动画的展示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需?华而不实则成“浮”,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3.
李小龙 《辅导员》2014,(24):63-6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理课堂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小组讨论频繁举行。不过,笔者发现,在这些热闹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形式化弊病,隐藏着诸多的无效教学行为,忽观丁教学的本质,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情境:随意创设反成干扰纵观今天的物理课堂,过度、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物理课堂。只要是"观摩课"、"示范课"没有不创设各种情境的,这些情境中有些过于强渊新奇,以博人眼球,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中创设数学情境更是一门艺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毋庸置疑,"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时间,数学课堂"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为重要的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样一种不良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热闹的情境背后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理性地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逐步实现了融合,数学课堂教学也开拓了崭新的视角。"真实、扎实、朴实"成为现代课堂的追求:目标拟定——多维翔实,环节预设一精雕细琢,情境设计——新颖奇特,课堂评价——恰时多元……但当我们走进课堂时,发现看似活力无限、丰富多彩的课堂背后却折射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然而反思课堂热闹现象的背后,我们深刻意识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热闹的科学探究变成了热闹的操作,而科学思维发展的情况又如何呢?科学是一门逻辑严密、探究性很强的活动课程。若学生科学思维混乱,那么学生就无法准确表述,科学课也就是"走过场"了。该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实施后的课堂,表扬声多了,物质奖励也多了。在重奖之下,课堂的确热闹了,但假性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奖品越来越贵,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克服奖励的短效性,使它健康持久地发挥影响力呢?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一档儿童选秀节目上,一个5岁的女孩清唱了一段京剧,主持人开始采访她。在问过"什么时候开始学戏""是不是每天都需要练习"等铺垫性的问题后,主持人问:"你觉得这几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孩子迷茫地看着主持人,疑惑地问:"什么是坚持?"主持人想了想说:"就是说,你觉得天天很辛苦地练习唱戏值得吗?"孩子更加困惑了,小声问道:"什么是值得呢?"我开始怀疑主持人的专业性,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怎么能问孩子这么成人化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已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一些热闹、牵强的情境却让人担忧.笔者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不同情境教学的对比,从4个方面总结了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张桂珍 《现代语文》2009,(10):104-104
近年来,伴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弘扬,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读,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2006,(9):11-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后,按照课标编写的数学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都安排了情境图,有些习题里也安排了情境图。相应地,课堂教学是言必称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情境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当下新的声音又风起云涌:“情境繁华的外表弱化了数学的本质”“情境的生活味太浓了、数学味淡了”“热闹情境的背后,学生无所适从”。那么,数学课堂究竟需不需要情境?需要怎样的数学情境?我们组织了这次关于数学教学情境的讨论,以期解决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已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一些热闹、牵强的情境却让人担忧.笔者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不同情境教学的对比,从4个方面总结了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设计是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使用却差强人意:有的老师将练习题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拖堂,老师累,学生更累;还有的老师直接将习题舍去,节约时间让学生直接开展题海战术。这两种情况显然都属于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可取。那作为数学教师,面对练习,该"舍"还是"不舍"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小学体育课堂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毋庸置疑,新课改,带来了很多的正面效应。但是,实践后,细细观察和理性思量,我们也不难发现,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背后,是否有效还有待于我们检验和思考。笔者以为,有效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投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收获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如果把教学喻为一门艺术,那么体育教学可以认定为是一门生动活泼的教学艺术。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有效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越来越感觉不会教书了:“教教材”与“用教材”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教教材”就意味着保守、落后?是不是“用教材”就可以任意处理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不关注学生说什么,那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于是,情境多了,活动多了,形式多样化了,课堂也热闹起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指责也多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低效等问题使人们对新课程产生了怀疑.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6.
谈到开放语文,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怎样放飞,很少思考我们的课堂该融入什么?只关注"飞",我们的课堂就会热闹而轻浮,只有也想到"人",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热闹中有冷静,自由中有目标。开放语文可以融入的东西有很多,但笔者认为,至少应该融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风貌。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深浅差异,部分教师仍然机械套用各种教学模式,看似新颖、热闹的信息技术课堂背后,出现了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尝试分析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低效现象,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低年级语文课堂终于一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单边授课方式,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形成了"双边"乃至"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起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变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降低了呢?恰恰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更高了。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交流课上发现,很多年轻的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自己的课堂用语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组织形式的新颖、学生讨论的热烈、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的用语始终局限在"请讨论一下""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谁比他说得好"等几句常用语上。一堂课下来,除了课堂结构、学生表现可圈可点以外,教师倒好像是个"多余的人",课堂用语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创设情境一时成为许多教师追求的"时尚",然而,在这些"热闹花哨"的情境中,究竟有多少产生了实效?因此,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许多教师都在追求"高效课堂",却忽视了依据学生特点去锻造课堂美。其主要表现为:以零打碎敲代替了对话,以热闹遮蔽了思考,学生思考无序,思维无根;关注了语文,却忽视了语文背后的"人",淡化了"人"的个体生命,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生命意识得不到律动;课堂以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影响学生终身自觉需求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