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存在于社会动荡时期,经历了奠基期、繁荣期、停顿期三段发展历程,主要开展了日常固定事业、中心活动事业、划区施教和辅导县馆四项工作,推进了近代蚌埠城市文明的进程,促进了皖北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培育公民:社区教育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伟 《成人教育》2011,31(12):8-10
教育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双重作用,构建以培育公民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可作为缓解社会冲突、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之一。它既有利于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公民社会,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培育公民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具有三个主要任务:一、鼓民力:提升民众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二、开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精神;三、新民德:培养民众对自我、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从顾颉刚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算起,至1948年《民众周刊》停刊,是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止。十五年间,顾颉刚以创办刊物、编写手册、组建学会、基层实践、边地调研、讲演鼓吹等形式对民众教育事业进行了长期的关注与探索,并深入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民众教育思想。笔者通过梳理和研究《顾颉刚全集》当中的相关内容,试对抗战时期顾颉刚的民众教育思想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张爱勤 《上海教育》2009,(15):21-23
民众教育是孟宪承教育思想里"着力最著"的一个领域。在开展对民众普及教育的历程中,孟宪承始终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下思考中国的民众教育发展,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需要,创造性地构建了民众教育思想体系。与同时代的陶行知"生活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等相比,  相似文献   

5.
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些分歧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和伪问题性。即便如此,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仍然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范连生 《教育评论》2013,(1):147-149
抗战时期,为了启迪民智,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抗战的热情,国民政府在黔东南地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张蓉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10):95-95
绪言部分,简介民众教育思潮,界定民众教育的概念,介绍学术界对民众教育思潮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艳云 《成人教育》2014,(2):111-112
北欧以民众中学为代表的民众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推动了世界很多国家社区教育的发展,此后,民众教育迅速发展,北欧诸国走上民众受益、国家富强之路。北欧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突出体现在:以人文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方针、政府对民众教育的法律支持、政府对民众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民众教育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向几方面,其理论实践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 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质量均衡是对教育质量发展状态均衡化的要求,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优质与均衡的统一。教育质量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特性满足不同顾客需要的程度,因此,教育质量均衡包括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方面的均衡。国家、学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等作为教育服务的顾客,对教育质量均衡三个侧面的关注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教...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拉近了与世界教育的距离。但全国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皖北地区的教育明显滞后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在初、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全国和安徽地区的排名靠后、在校生人数少、出国留学生人数不多以及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皖北教育滞后的原因,既有历史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原因,又有地区人文环境落后的因素。受历史因素的制约,建国后皖北教育仍没有赶上全国教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开发皖北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北民俗文化是在皖北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各类生活事象,是皖北各族人民世代辛勤劳动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内涵上体现出皖北地域之物质形态、人文言行和民众心理特征,有着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并且在与其他区域民俗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依据区域特点对皖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整体提升区域文化功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族融合等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皖北地区中小学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及专任教师数,分别占全省中小学总数、中小学在校生总数和专任教师总数的41.60%、44.03%和42.12%。皖北地区基础教育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严重缺额,整体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普通高中发展滞后,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偏低;基础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建议成立省级皖北地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对该区域的基础教育进行系统的综合规划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论音乐教育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发展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以期发挥音乐在人的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在皖北回族女性中,真正了解伊斯兰教教义、虔诚实践宗教功修的人较少。同时,多数回族女性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内心充满对真主的依恋和敬畏。宗教信仰的日益内化已经成为散杂居回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对外教育交流中,安徽省为了谋求自身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派遣留学生、聘任外国人为教师以及教会学校在省内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影响和推动了安徽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大教育观念看,现代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社区是孩子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社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只有充分利用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家庭、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综合,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致实现创造与超越的基本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揭示并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规律,不仅是高校德育科学化的首要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探求德育发展的基础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的合理兼顾;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协同发展;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的规律,这是由市场经济特点以及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近代报刊的刊行,安徽市民心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动,经商意识、国民意识、参政意识、民族意识、主权意识、群体意识较前更加明显。这些新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变革的前兆,客观地表明安徽辛亥革命具备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效率与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光钦 《教育研究》2005,26(7):75-79
“相似教育模式”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倡导“和合教育”、“关键知识”、“规律中心”,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情景,对既定的教育规则、原理、方法、内容等进行共性与个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化与裂变的“和合”,从而形成对教育诸要素“同与变异的统一”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相长。“和合教育”是相似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