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中学作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培养农村中学生的重要使命,营造良好的校园伦理道德氛围是其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部分乡村中学校园伦理现状不容乐观,长期存在重知识教育而轻视伦理道德教育的现象;部分乡村教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部分中学生存在非理性的道德行为.要化解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加强乡村中学校园伦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逐步确立了以"乡村教育"为特色建设的文化主线,通过营造诗意校园,培育气质儒雅的乡村人;巧手编织梦想,培育开拓创新的乡村人;依托传统体育,培育身心健康的乡村人;开展综合实践,培育热爱家乡的乡村人。  相似文献   

3.
张全民 《福建教育》2023,(43):20-23+5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举文化自信旗帜的新时代,乡村学校在建构特色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始在校园景观设计上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和主张。文章选取龙镇的5所乡村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办学过程中校园景观设计的考察,展开质性研究,回应乡村学校对校园景观设计该如何定位并如何把握其合理路径等研究问题,以期为未来乡村学校借助景观设计重建教育场域、振兴乡村教育及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期,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诸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以及教师老龄化和职业倦怠问题,等等。然而,在随州市却有这样一个地区,所有学校全部分散在农村。绝大多数乡村校园却呈现出勃勃生机,乡村学生能走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演播舞台,乡村教师能进入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前三甲,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处于前列,那就是随县。随县乡村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全国多家教育媒体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和现代化冲击下的乡村教育面临着诸多文化困境。包括乡村伦理价值体系的解体、乡村少年无根的存在以及乡村教育中乡村自身的缺失等。美国的乡村诗人温德尔·拜瑞思想中饱含着大量的乡村教育哲学,这给我国乡村教育建设带来了众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村文化面临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蕴含着乡村特有的文化特质,是乡村教育的生命源泉。如今,乡村学校作为一个机构不仅在组织上与所处的村落相分离,而且在教育的内容上也同乡村生活相隔离。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应该如何发展,乡村教育又应该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这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何茜  顾静 《教育研究》2022,43(2):44-56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相似文献   

11.
乡村的振兴系于教育,城强乡弱的教育发展格局蕴藏着乡村教育发展的后发优势。厘清乡村教育的多维优势是释放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城市教育先进经验的外源推力,乡村教育后发自觉的内生动力,社会多元主体凝聚的协同治理合力,教育政策供给的实践张力,形成了乡村教育振兴的经验优势、观念优势、物质优势和政策优势。乡村教育所具备的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的而非现实的优势,具有实现的人为性特征,要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需梳理办学成就,坚定乡村教育独立自主的道路自信;坚持模仿创新,更新办学理念,跨越后发优势陷阱;迁移先进经验,办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学校;抓住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城乡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优质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现代化力量形塑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应然之义,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也受到一定冲击,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乡村教育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现代化与乡村教育关系的研究。现代化力量冲击着传统乡村社会,使乡村教育失去了稳固的依托;“逆乡土化”使乡村教育的本体价值被城镇教育所遮蔽;乡村教育由于其更加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点,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面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乡村社会必须从宏观改革处着力,消除不利于乡村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壁垒,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储备等方式恢复乡村和乡村教育文化发展的活力,才有可能重构乡村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清芸 《中学教育》2021,18(6):51-60,71
受教学活动开展空间要素影响,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逐渐形成了带有清晰空间边界的本体、外围和背景圈层形态,具体包括教室、校园和乡村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紧密相连,却也在教育城镇化多方角力中形成了不同的圈层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室圈层的本体空间有着超乎想象的聚合意识,乡村教师执着追求本体空间内的群聚关系.校园圈层的外围空间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必须抓紧乡村教师这一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如何摆脱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困境,营造环境使其勇于“发声”,创设情境使其敢于“合作”,提供机会使其保持“成长”,是实现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化发展能够大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助力于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回顾我国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百年成长历程,探究新时代乡村教师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及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尽管如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加快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创新型建设,为新时代乡村教师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魏平西 《教育评论》2023,(10):29-35
乡村教育作为提升乡村人口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振兴乡村教育,既要持续推进国家政策、资金、技术等外部力量的倾斜投入,也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中人的需要、知识技能、文化精神等内在动能的充分激发。当前,受教育功利化倾向、新的数字鸿沟和本土性文化凋敝的影响,乡村教育内在性发展面临人的教育需要出现异化、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滞后、从业人员的精神活力日渐衰落等现实挑战。破除乡村教育发展屏障,要从增强本体性功能、加快数字化转型、塑造新生态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而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的存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呼吁着当代乡村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同体发展理论为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聚焦乡村教育现实需求,明确新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教育内涵式创新发展;提炼乡村师范教育特色,丰富新课程体系,挖掘乡村教育在地化课程资源;构建区域内与地区间两个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联动多元师资培育力量共发展,则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