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环境.这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多方力量加强对校园舆论的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在媒介化生存中,建立并维持积极的校园关系,对大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情绪稳定性、宜人性以及外倾性,亲社会性,信任、懂得原谅、感恩等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关系形成的基础,将其运用于具体的社交媒介交往中,是积极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积极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媒介能力。在积极媒介素养作用下,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大学生既能在压力中得到有效缓解,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幸福,并促进积极传播主体的发展,形成稳定的校园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具体形式都是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可以从整合资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打造新型工作队伍、强化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来重塑大学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语使用频率高、概括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已被高校学生广泛应用,成了重要的校园语言与文化现象.把校园流行语引入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助推大学生个体发展等,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优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媒介平台迅速普及,通过网络传播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影响改变了人的各个方面。高校校园作为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形成了其特有的舆论场。媒介平台既方便了沟通和学习,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研究校园舆论场的形成、建立和导向,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作为大众媒介载体,具有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受众的广泛性、宣传目标的多元化、传媒资源的丰富化等基本特征,在促进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一是工具性文化素质,二是观念性文化素质。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工具性文化素质;依托教师博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观念性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校园媒介环境由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所构成,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它是校园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媒介涵化"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组织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媒介技术有意识地营造媒介环境,从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社会交往、媒介素养等方面全面进行"涵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造就学生。  相似文献   

8.
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理解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无所知的生物个体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群体之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校园文化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中介",也是桥梁和扭带,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的总和.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就主要是通过高职校园文化来实现的.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建设的日益完善,校园BBS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通过对校园BBS的整体状况分析和抽样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高校BBS的知识传播功能和理想的校园文化公共领域被遮藏,其诸多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因此,要配合媒介素养课程的教育,运用一种引导和渗透为主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合理使用包括BBS在内的各种网络媒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情况、媒介认知,参与利用媒介的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应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媒介自律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庄伟 《时代教育》2008,(4):59-60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传播媒介与文化传播形式在高校的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全面的、巨大的、潜在的。而把电视媒介与校园网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电视传播的双重优势,研究电视媒体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全面发挥网络电视的直观和潜在功效,拓展出一条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高校应在把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校园网络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用传播学思想丰富高校民主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传播组织,传统的高校管理利用会议、书面媒体、电话等进行信息传播,不能形成很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克服人际传播和传统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主是信息时代民主发展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是实现网络民主的必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畅通网络民意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走出专业教育的局限,成为高校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高校作为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阵地,实现大学生媒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无法回避的现象,每一个个体和每一种文化都在进行史上最频繁和涉及面最广泛的接触.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媒介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可能以某种媒介为载体传播本己文化和接受异己文化,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也经常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文化身份互构.因此,为了使通过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更为有效,也为了建构一个更加和谐的媒介环境,对生活在当代的所有人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要且必须的.这种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培养多元文化的视角以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拥有对媒介传递的文化的理解、分析和批判能力,树立起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创造姿态等.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运用校园网络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校园网络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网络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出发来认识校园网络的媒介特点,充分把握校园网上的师生关系场所、熟人世界、陌生人世界三类媒介场所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三类网络媒介场所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有效发挥各类媒介的独特作用和功能,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8.
陈斌 《教育》2012,(17):48-49
21世纪已进入了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时代,以互联网统合的新媒体无处不在。所以,高校校园媒介生态也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发生着改变。虽然高校内各类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比较多,但是却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传播。因此,校园传媒整合传播的渠道建设就成为必然,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传媒整合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播环境的独特性,校园广告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有别于普通商业广告的特殊性.校园广告传播渠道也因为把关人缺失,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本文从理解媒介特性、兼顾社会效益和加强行政监管三方面入手,探讨校园广告传播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总体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非理性表达的问题,它们主要表现为“情绪宣泄型”“道德审判型”“圈层对抗型”“维权声讨型”等四种类型,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形成冲击,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基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由其个体的多重内因催生,在互联网媒介传播中演化加剧,并由于监管乏力而持续蔓延。化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在于从个体层面消解生成内因、媒介层面治理网络传播、环境层面形成有效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