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鹏 《新课程研究》2010,(1):132-133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这孩子,实在没有音乐细胞。”确实,人与人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也感到孩子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非音乐的耳朵”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笔者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音乐的耳朵”,只是有些人的“音乐耳朵”特别灵敏,有些人的“音乐耳朵”还在沉睡之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是欣赏的艺术,要领略音乐的美,还得有一副“音乐的耳朵”。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学注重“耳练”,是提高音乐基本素质的关键。灵敏的耳朵对一位音乐工作来说,就像猎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注重“耳练”是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一,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职责,注重“耳练”,其目的在于探求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视、听、动、想等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是人的智能、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学习音乐离不开耳朵,特别是离不开对耳朵的训练。只有耳朵的感知,没有头脑的相应反应,人的耳朵就不能称之为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他一语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性。许多音乐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当中,缺少音乐耳朵的“失聪者”太多了!这些“失聪”的孩子给教师授课增添了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6.
给学生一副“音乐耳朵”育英中学王珍民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正像诗人用文字,画家用线条、色彩创造艺术形象一样,也有他自己特有的一套表达情意的手法,那就是音乐语言。不熟悉音乐语言.就不可能去理解很好的音乐作品。所以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它不受种族、民族、地域等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双能辨认音律的耳朵,就能意随音飞、情随乐转。因此,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很注意不用过多的教学语言诠释损坏音乐的旋律美;不让概念化的分析破坏音乐的和谐美;不让图解化的教学程式限制音乐的空间美。我的方法是:采用情景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乐论》中说:“六律俱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马克思也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尽管人人都有耳朵,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参与音乐生活的。不是常有人抱怨自己“五音不全”、“听不出音乐的门道”、“唱不出动听的腔调儿”吗?这些人的话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所以说,只有具备了音乐听觉能力的人———也就是具备了“师旷之耳”的人———才有可能很好地参与音乐生活。“师旷之耳”、“辨别音律的耳朵”的实质,是说人们应该具备辨别各种音乐…  相似文献   

9.
马娟 《教书育人》2014,(11):45-46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学生不具备必要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接收,音乐的内涵学生就更无从理解,音乐教学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1.
视唱练耳及其教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要想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真正听懂音乐,就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然而这“音乐的耳朵”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之后才能获得的。要想敲开音乐的大门,领略“音乐王国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掌握音乐的内在规律并能驾驭音乐,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12.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和“绘画的眼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中以“耳”命名的偏旁有:“耳”字旁、左抱耳、右抱耳、硬抱耳,真正与耳朵有关的只有“耳”字旁,其它几种与耳朵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耳”,原是人的耳朵的象形:外像耳轮,中像外耳道。耳是人的听觉、平衡器官,从耳的字,一般与耳朵(听觉)有关。聪(听觉灵敏)、聆(细听)、闻(听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音乐鉴赏课上带领中职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培养音乐的耳朵?本文从八个方面论述了中职学校音乐鉴赏课应如何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音乐素质,培养音乐的耳朵,达到赏心悦“耳”的音乐欣赏境界。  相似文献   

15.
虞颖娟 《考试周刊》2011,(67):229-229
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6.
怎么样才会有音乐的耳朵呢?音乐听得多了,就会有音乐的耳朵。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这段话通俗易懂地揭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课要不停地倾听音乐、倾听音乐、再听音乐。同时,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一种抽象艺术,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把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指音乐欣赏者综合的审美心理功能。要培养听众欣赏音乐的耳朵,首先要专注凝神发挥听觉功能,要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与比拟,还要具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人具备了欣赏这个作品的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音乐的耳朵”,而主观条件的来源基本上是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