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通过对三个文本的叙事话语分析,试图辨析20世纪文学与历史的复杂缠绕,以期寻找文学话语中的历史叙事。本文认为,20世纪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和市民话语的历史建构,并以其特有的美学光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穿透了历史、超越了历史。  相似文献   

2.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体史书,以其叙述的典范性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叙事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叙事方式上亦史亦文的特点,以及它在叙事方式中体现的思想性和兼容性,都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历史著作。文章以叙事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藉由对《左传》叙事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话语的把握,凸显它作为一部史书的浓厚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叙事,随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阶段性的变化。经由中国留学苏联的学生传播而来的叙事文类和风格,曾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陆占据文坛主流,但其中的留学生因素却长期被忽视,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则成为影响广泛的由中国留学生而来的文学修辞。郭沫若、冰心等老一辈的归国留学生热情拥抱新中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化新的社会体制和文学制度,他们回望旧中国,讴歌新中国,显现出了记忆与现实融混的特征。"留学生文学"诞生以来,内涵得到了扩充和发展,出身留学生而旅居海外的华裔汉学家的文学书写由"无根的一代"留学生形象起步而广受青睐。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留学热"的兴起,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成为留学生叙事的主要类型,新移民华文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所涉及的国别和题材愈益丰富多样,成功进入国外主流文坛的留学生叙事也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目光不只局限于留学生群体自身,而是拓宽到社会各方面,其思考更加深广。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度的提高、信息渠道的更加通畅、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加发达、国际交通的更加便捷,跨媒体、跨国境、跨时空叙事成为留学生文学叙事的新特征。同时,21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往往在国外创作而流返国内传播,呈现出了"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跨界与归返。回顾70年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已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渠道,并带来了外国的叙事方法、叙事技巧,因由"屏隔"而产生美感,可借助吸取了阐释学和叙事学之长的"屏隔美学"详加析读。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5.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文学文本的写作规范通过向新闻文本的持续传递生成了当下新闻的文学语态,其结果成就了当下新闻文本的丰富表现力和生动感染力;新闻文本在当下呈现出文学叙事手法、故事化和情感介入等文学特色;新闻的文学语态经历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历史互动以及实践运作而成。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不仅可通过对民族地理、风俗的描写呈现,也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因此,解读人物形象应成为理解民族文学之族性书写的途径之一。伍略是苗族当代文坛上的代表性作家。作为具有自觉民族身份意识的知识分子,他在作品中表现苗人,在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中追寻具有永恒价值的民族品质,使作品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虎年纪事》是伍略的代表作,它运用复调叙事方式,借用苗族传统文学表达模式,在反思苗岭"四清"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苗家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呈现出苗族的民族精神。伍略认为,民族文学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关系民族生活与命运的目的,从而呈现作品的史诗性质。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因而,它不是简单地记载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反映社会现实。这种借助形象反映社会人生的手法与文学是趋于一致的。但作为历史著作,《左传》仍然具有不同于文学的叙事角度,即作者只能从旁观者这个固定的视点客观地叙述事物,描写人物的外在语言、行动,只限于使人物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而不能像文学家那样,主观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直接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指出能否在政治小说中揭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是政治小说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元鹏之 《现代语文》2003,(11):15-15
本栏目责编:高远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一座高峰,《左传》较为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左传》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个卓越的文学家。他摹拟形象,描写个性,或用曲笔,或用直陈,或意在言中,或寄意言外。其间变化无穷,无不委婉尽致。《左传》的作者在编撰史籍时,显然是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通过对历史的大胆改写和杜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揭示历史实为叙事。历史叙事为个人提供了定位和参照,并参与到个体的主体身份构建中。通过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汤亭亭打破了美国历史对华人沉默和忽视的不公,突出了历史书写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在底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底层的身体成为一种文本符号,具有一种公共性,在文本中表现出深刻的内蕴。底层文学中底层身体的生存性焦虑、压迫与冲突、受难与灭亡构成了底层文学中的主要景观。在大量描写底层的文学作品中,底层文学的身体叙事呈现出真实性、异化性、悲剧性特征。此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又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人在对前代特别是本朝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总结和批评阐释中,逐步产生了自觉的诗歌史观并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学史叙事话语。其文学史叙事主要在时序论、文脉论、文体论、典范论、派家论五个范畴内展开,同时运用以纪年区分时段、确立经典人物图谱、命名文学典范与诗家派别等言说方式,构成交错联结的文学史叙事链,搭建了宋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其大量"互文性"的诗学文献所提出的丰富议题,为后人提供了可置身其境的历史视域和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文史不分或者说文史结合 ,作为中国古典学术的重要传统 ,只是就学科分际意义而言的 ,意在强调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交叉、结合、汇通。其实 ,如果从历史这一概念之广义来看 ,古代文学当然隶属于历史的范畴 ,是过去事实的一个部分 ,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类活动的丰富内容中 ,政治活动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之一 ,它对人类其它的社会活动要素诸如军事、经济、文化及文学具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 ,从历史、尤其政治的角度观察文学并不是后代学者的主观预设 ,而是有着社会现实依据的学术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 (比如唐代 ) ,诗人…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乡贤>的历史叙事既疏离意识形态权力元话语叙事模式,又不同于对历史任意"重写",它的策略是: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挖掘,在被忽略或省略的空白处建立自己的叙事,进而探寻人与历史的纠葛和暧昧关系,重塑人与历史的多副面孔.这个策略选择,一方面使文本充盈了历史现场感,让人们触摸到毛茸茸的历史,走进曾被另一种叙述尘封和遮蔽的幽暗而迷人的历史隧道;另一方面使文本中人物活现出独特的历史性格和文学魅力,使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或者说,它提供给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相似文献   

20.
李火森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1):124-124,F0003
王远泽遗著《苏联文学新论》"以全新的观点审视苏联文学历史发展轨迹,评估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和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苏联文学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三是运用丰富翔实的材料品文论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