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
饮食之礼是中华礼仪之邦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宝贵遗产,是中国社会心理在饮食生活的显现。在互联网时代,发扬光大中华饮食之礼,应从文化传承与商业文化双重背景出发,在把握现代人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中,创造性地将"礼"送达顾客心中,进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李欣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15-19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之礼的确立,推动汉代帝陵祭祀由陵庙祭祀为主向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带来东汉陵寝礼制性建筑的增加,也成为唐宋以后上宫、下宫制的滥觞。明帝上陵之礼乃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成为汉代陵寝祭祀定制中唯一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大型典礼活动。这一制度的成型有汉代孝道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吸取了舞乐文化的精髓,更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而难以轻言废弃,经历魏晋盗陵现象的短暂打击后,于隋唐时期再度绘制出礼乐文化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4.
尊师重教同是中、泰的优良传统美德.中、泰两国在尊师方面有着相同点.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中泰两国在尊师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泰尊师之风及礼仪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中、泰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到整合、提升民众精神作用的儒家之礼,以此来改变今日国人愈益粗鄙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我们的存在层次呢?本文试从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礼这种泛宗教性生活传统来探讨礼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6.
7.
李婷婷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6):75-78
本来礼与乐,既不同源,又不同构同型。至周初礼乐制建立,礼与乐则“人为”地结合在一起:乐要受周礼的总摄、规范和制约;而周礼要顺利施行,又必须有乐的辅佐。因为周礼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旨在以血缘为纽带,以亲疏为依据,以等级为秩序,来确定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尊卑、贵贱,维护各阶层的等级秩序和权利、义务,制造王权至上的威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会导致一些人的心理失衡,触发紧张的人际关系。而乐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活动,其节奏和音响等自然属性,发乎人性,能通过接受者个体心灵情感与官能感受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情操,教化人伦,弥缝不同等级的心理差别,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亲和向善,自觉地依礼而行。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而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人成长和民族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为例,挖掘其所蕴含的礼文化,明晰其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以期引导学生学习礼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11.
金莹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12)
正如俗语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可塑造的阶段,是进行礼仪等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这就要求学校自身应该重视德育工作,促使礼训之花开满“园”,培养小学生“八礼四仪”的素养,促使他们更加高效率的融入社会。对此,本文将深刻分析“八礼四仪”的基本内涵,从营造氛围、言传身教以及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强化小学阶段的礼仪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礼乐制度始于西周。礼乐制度作为政权统治力的体现对维护统治、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也随之变迁,其未曾消亡的社会规范作用与礼文化的发展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文章在阐述礼乐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礼文化所表现的社会规范思想及礼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李会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16(3):89-92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奇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8(3):32-34
古往今来,礼之缘起是人们恒久讨论的议题,主题相同,答案互异,概括归类,约有十说,诸说纷纷,一则显示此题之关键要害,二则说明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众说纭纭,然由显阐幽,众说无不自本质机理,内在根据张目,无不从人文社会,伦理习俗,欲望情感等立论,充分表现出礼之缘起问题在礼中的本质论和人文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力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41-44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