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哥德巴赫猜想 提出者:德国教师哥德巴赫 提出时间:1742年 内容表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研究进展:尚未完全破解.  相似文献   

2.
佚名  吴星杰 《教师博览》2006,(12):42-42
一、哥德巴赫猜想提出者:德国教师哥德巴赫提出时间:1742年内容表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研究进展:尚未完全破解。二、费马大定理提出者: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时间:1637年内容表述:x的n次方加y的n次方等于2的n次方,在n是大于2的自然数时没有正整数解研究进展: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和他的学生理查·泰勒于1995年成功证明。三、四色猜想提出者:英国学生格思里提出时间:1852年内容表述:每幅地图都可以用4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研究进展:于1976年被计算机验证。四、女生散步问题提出者:英…  相似文献   

3.
1 哥德巴赫猜想 提出者:德国教师哥德巴赫 提出时间:1742年 内容表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研究进展:尚未完全破解.  相似文献   

4.
哥德巴赫(Goldbach)是德国一位数学家,生于1690年。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 3,12=5 7等等。  相似文献   

5.
请观察:6=3 3,8=3 5,10=3 7=5 5,12=5 7,14=3 11=7 7,16=3 13=5 11,18=5 13=7 11,20=3 17=7 13,22=3 19=5 17=11 11,24=5 19=7 17=11 13,……  相似文献   

6.
哥德巴赫猜想认为,凡大于4的偶数,一定等于两个奇素数之和。但我们通过计算和论证,认为该猜想对于相当大的偶数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发现的W级数∑n=1^∞1/(n 1)(n-1)!和素数定理各自独立地证明大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是正确的。为了得到定量的结果,把它归纳为下列问题并得到解决:是否存在着一个仅依赖于2n的函数f(2n)?它能表示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素数解的组数。在一维空间里,把素数定理引入奇数列发现P(G)-1/logn。P(G)作为数据处理的工具而建立一个随机抽样的数学模型,得到:P2n(1,1)=f(2n)-2nlogn/2/log2nlog^2n(2n→∞),把素数定理π(x)拓展到二维空间:π(x,y)。利用π(x,y)建立一个均值数学模型,得到P2n(1,1)2=f(2n)2-2n/log^22n(2n→∞),但是,对于表示偶数的素数解的组数来说,两个不同的函数f(2n)和f(2n)2的主阶的数值规律却是一致的。因此,这个殊途同归的证明表明:Goldbach猜想已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定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代数关系表示全体质数,在全体偶数和全体质数间建立了各自对应的相加式,并利用中心对称分布剩余点定理,使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性质得到了直接证明.  相似文献   

9.
10.
设任一偶数2n,是否存在着一个仅依赖于2n的函数f(2n)?它能表示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素数解的组数。本文首先把素数定理引入奇数列(一维空间),然后拓展到二维空间。在一维空间,素数定理-素数的分布函数π(x)~xlogx(x∞),从素数定理得到:P(N)~1logx及P(G)~2logx。P(G)作为数据处理的工具,用它解决了命题P2n(1,1)。在二维空间:素数的联合分布密度P(Px,Py)~1logxlogy,由它积分得到了分布函数π(x,y),利用π(x,y)可以估计圆内素点(Px,Py)的个数,并且解决了命题,P2n(1,1)2。P2n(1,1)和P2n(1,1)2的结果是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不同的数学模型,但是它们主阶的数值规律是一致的。这个问题本文得到解决。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这是一个直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凡大于4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这是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是“1+1”的问题.在《古典筛法》中隐含着一个细节,而这一细节却成为本文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设连续素数P1=2 ,P2 =3 ,…… ,Pi,Pi+1,且P1|n ,P2 |n ,……Pi|n ;G′i 表示在 1、2、3……n这n个连续自然数中 ,去掉P1,P2 ……Pi这i个连续素数的倍数及除以 (除P1外 )每一个素数余同一余数的数后 ,余下数的个数 ,则G′i =n· P1- 1P1·(P2 - 2 ) (P3- 2 )… (Pi- 2 )P2 P3……Pi。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 ,任一偶数 2n(n≥ 3 2 )表示成两素数和的种数 ,L2n ≥〔 2n4 〕 ,这两个结论对解决素论方面的一些问题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杜瑞芝教授主编的《数学史辞典》一书,日前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数学史实用工具书,是作者们十几年来,对数学史研究与的结晶.它的出版,无论是对数学及其历史的研究,还是对数学教育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全书包括中外数学、数学家、经典数学著作、数学学科史、数学哲学和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数学符号、数学名题与猜想、数学竞赛与数学奖、数学学派、数学期刊、工具书、丛书、数学研究机构、学会、团体等内容,约有1 280个辞条,并附有数学名言和数学大事年表,约有120万字.内容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翻阅数学史,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数学家因为某项数学发明的优先权而发生争执,这些纷争往往会导致一些令人遗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学的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一样,总是充满着矛盾,当矛盾激化到危及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伴随着矛盾的解决,因而也就引发了数学的变革,推动着数学的发展,数学也就会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历史上数学曾有三次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按照数学界的惯例,我们常将第一个发表的某项数学成果冠以作者的大名,如“欧拉公式”。“哥德巴赫猜想”等等。然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数学成果“张冠李戴”者也不在少数。现选取六例供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参考。例1 “阿拉伯数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数码其实发源于印度。在公元1~2世纪婆罗门碑文与公元4世纪巴克沙里手稿上部可见到这种数码的雏形。经过几个世纪发展演变,这套数码在773年被印度天文学家带到中亚细亚阿拉伯一带。十二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在《算盘书》里将它们连同记数制介绍给欧洲,于是欧洲人以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称之为阿拉伯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个连续正整数平方和中的素数方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x,n是正整数,p是素数。证明了:如果x^2 (x 1)^2 (x 2)^2=p^n,则必有n=1。  相似文献   

19.
公元1888年,法兰西科学院举行第三次有奖国际征文,以奖金三千法郎,向世界征集关于刚体绕固定点运动问题的论文.在此之前,鉴于该问题的重要性,科学院曾以同样的奖金进行过两次征文,不少杰出数学家积极参与,但均告失败.为此法兰西科学院决定举行第三次征集活动,在众多论文中,一篇佳作别有创意,鹤立鸡群,其证明步骤和结论,令人耳目一新,鉴于它的特殊价值,评委们决定破例把奖金增加到五千法郎,然而令评委们震惊的是,获奖者竟是一位俄罗斯女性,她就是数学王国的巾帼英雄,女数学家索菲娅.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阳马和鳖臑体积公式的推导、球体积公式的发现、余弦定理的证明、斯内尔-波特诺问题的推广等史料的分析,初步总结了“留白”的四类形式——论证之白、发现之白、方法之白和问题之白.“前人留白,后人创新”是数学史的基本规律,“留白创造式教学”借鉴了这一规律,在未来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