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小金 《考试周刊》2014,(61):140-141
<正>《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证创新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  相似文献   

2.
一、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师生关系。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强调教师权威、强调外部灌输、强调严格管理和训练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成为左右我国教育思想的原则。这种生逼硬填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有创造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由“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学生本位”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其次,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学…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学法,强化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4.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创造性的环境氛围,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教师评估、环境布置、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等方面.其中,管理、评估和师生关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志岗 《考试周刊》2011,(47):14-15
课程改革呼唤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教师要跟上课改步伐,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启学生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创新思维,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以下是我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而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首先必须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杭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现有学生科研竞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好互动,打造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表明这是我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才能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作为师生关系主导方面的教师,应为创建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内心深处的创造火花;不良的教育氛围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抑制人的创造思维。教师作为营造宽松教育氛围的主体,应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讲求沟通心灵的技巧以及对学生某些“过失”的宽容,从而保证素质教育获得实效。本文仅就以上问题,以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中心,结合多年教育实践,以期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从维护自尊开始,保护学生独立的个性 自尊是一个人本身的自我尊重…  相似文献   

9.
马骋 《成才之路》2016,(4):38-3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创新氛围,构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同时,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创新原理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它重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创造条件。如何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呢 ?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学校教育,而和谐的学校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校教育便失去了良好的心理氛围.目前,师生关系中尚存在着一些不和谐方面,教师和学生的不良心态是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 ,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要实施创新教育 ,就必须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到首要位置。一、对于师生关系的探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实质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心灵的尊重 ,反对以任何借口对学生的心灵施暴 ,特别强调师生人格平等 ,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去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反对压抑和窒息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民主教学的典范。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学而不厌” ,…  相似文献   

13.
一、创新素质的培养对物理教学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 ,不仅授之以鱼 ,而且授之以渔。其次 ,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做法 ,把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 ,注重人格培养。再次 ,学校教育必须改变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使参与式、启发式等各种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走进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主体”作用 ,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二、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一 )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良好环境是保障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强调对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而重点即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应注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性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有效的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谈谈我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相似文献   

16.
建立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项重要措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分析了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探讨了和谐师生关系对学校多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构建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应该切实改变教育的观念,大力加强教师资格培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新课程倡导教师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全面更新教师角色,树立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更需要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新课程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学习能力、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卢炜  罗明超 《考试周刊》2011,(72):202-203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现状,从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本质出发,重点探讨了对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把握的四个环节:以"爱学真学"为出发点,培养想象力,使学生想创新;鼓励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敢创新;围绕"会学学会"做文章,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爱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新课程倡导教师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全面更新教师角色,树立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更需要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新课程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学习能力、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