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教育社会学学科自身的建设问题,目前并未引起教育社会学界应有的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功能、方法论、学科体系化等问题的探讨,深化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完善其理论体系,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在该学科的研究中应注意研究的一些问题。如:应重视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流派、观点的批判和统整;避免研究中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人文主义、盲止追逐热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境遇并不乐观,其受困于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难以获得其在社会学中那样尊崇的地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其作为"事实学科"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门学科的价值,而作为"规范学科"则可能被其他学科所湮没。要确保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建构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理论,实证主义显然是我们所不能弃守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这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在学科性质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和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突破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要求学界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予以正确定位,不仅要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特殊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教育社会学何为”一直处于讨论之中,未能形成基本共识,教育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是对教育社会学已有成果的总结,同时也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文章在厘清学科独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学以及社会学这两个与教育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学科特质的探讨,形成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认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教育社会学确立它的学科地位是在1992年一本《社会与教育》的书问世开始的,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各种讨论之中,尤其在对其有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方面很难形成基本共识。直到发展到今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才有了成果性的总结,同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本文从学科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教育社会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