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张俊阁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5):11-13,33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称谓词语往往使用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称谓的交际行为中。人们使用称谓词语时,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在使用称谓词语时,体现出了一定的语用原则。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称谓词语的语用原则,探查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对促进大学生规范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称谓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称谓跟社会结构、政治背景、传统观念密切相关,也跟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之间的称谓情况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出于这一目的,我们调查了巨著《红楼梦》人物的称谓情况,并且进行整理和分析.《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所及荣宁二府人口四百多人,加上亲戚、同僚、朋友、熟人、街坊等府外人物,全书人物五百以上.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交际场合千变万化.作品写于18世纪40年代中期,作者曹雪芹、高鹗是旗籍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一文使用称谓十分讲究,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却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作者独运的匠心。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中人物之互相称谓丰富多变,往往不见于字书所载。这主要是由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与其妻妾、家人、伙计连同仰赖他生存的帮闲篾片构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西门庆出身“破落户浮浪子弟”,缺乏传统道德化的教养熏陶,却又不乏财势,这就使得依附于他生存的各色人等与他之间形成的关系呈现出卑俗无、寡廉鲜耻、势力纠结、情欲外露的特点。小说的叙述人巧妙地利用称谓的变化揭橥了这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左传》的历史叙述中,对同一人物常使用各种不同称谓,令读者迷惑,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左传》对不同国别的各类人物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称谓习惯,归纳分析《左传》人物称谓在特定情况下所体现的特点,可以看出今本《左传》的史料来源有三个方面:春秋各国史官编纂的国史,《左传》作者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后代经师解经时的附益之词。因此,其编纂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史料的摘抄、改订与后人的附益。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之"卿卿我我"的出现,体现了夫妻称谓的零距离。梳理古代社会女性对男子的称呼可以发现,由先秦两汉时普遍使用的"君、郎、伯"等尊称,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使用的"卿、老奴"等爱称、戏称,再到宋元明清时广泛使用的"养家人、老公"等俗称的变化过程,正是古代女性由严格遵守尊卑秩序,到试图突破尊卑界限、表达自身诉求,再到愈加重视自身表达的转变过程;也是古代女性意识由被压抑下的微弱流露,到开始觉醒,再到逐渐发展的过程。"卿卿我我"的出现正是夫妻称谓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反映出魏晋女性对尊卑观念的打破、对自身情感的审视和诉求,反映出魏晋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0.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课间     
《红楼梦》中写了多少人物?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说自家上下"有几百女孩儿呢",王熙凤也说过,荣府中"上下几百男女"。那么,《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呢? 1982年《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登载的徐恭时先生的文章中说,据统计,《红楼梦》中共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包括宁荣两府本支和贾家本族119人,贾府姻娅95人,丫环73人,仆人266人,小厮27人,皇室人物15人,宫女太监55人,封爵人物51人,官吏67人,医生14人,门客12人,优伶30人,僧道17人,尼婆84人,外国人2人,其他48人。这一统计是否完整、准确,还有待于同学们在今后精读《红楼梦》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沈钟钟 《考试周刊》2007,(39):144-145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既精彩又复杂,既反映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尊卑及其相互关系,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诚然,这也给称谓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语境因素、人物关系和文化差异三个文面探讨了称谓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称谓(appellation)是对人之身份角色的称呼,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特定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对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应进行无泛化的中西亲属称谓语比较、泛化的中西亲属称谓语比较和昵称比较,其中昵称比较又包含反语昵称、乳名昵称、叠字昵称和拟物昵称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结合《红楼梦》中的称谓形式变异探讨了引起语言变异的若干外部原因,其中有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迎合心理、贬损心理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六、旁敲侧击,一语双关。《红楼梦》书中写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展开矛盾冲突。《红楼梦》写出了千变万化的矛盾。有时表现为锋芒毕露的形式,有时却表现为隐秘曲折的形式。这种隐秘形式的矛盾,表现在人物语言上采用旁敲侧击一语双头的形式,造成含蓄的效果。这种含蓄语言,能揭示人物之间较复杂的矛盾关系,也能显承每个人的语言个性。  相似文献   

16.
篇章中一个实体有不同的称谓,在篇章生成加工过程中可以选用不同的称谓来指称同一个实体。从语言学的角度,同一个实体选用不同的称谓和社会性直指有关。称呼语和社会性直指的关系非常密切,称呼语关乎说话人和被称呼方之间的社会性参照关系。社会性参照关系表现为人物称谓选用中的社会指称。《史记》篇章中存在“情景指称”和“社会指称”两种人物指称,“情景指称”是在语境中建立的,“社会指称”是在社会关系语境中建立的。篇章人物指称选用存在从“情景指称”向“社会指称”的转换。《史记》篇章中社会称谓的使用频率不高,篇章叙事中重提实体时还是会大量选择稳定性更高的姓氏称谓。姓氏一般在表现形式上是比较固定的,也有较为稳定的时间性,可供发话者经常调用。  相似文献   

17.
称谓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同一指称对象称谓的转换,可以调节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分析称谓转换所传递出的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信凡是读过《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读者,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人物,共同演绎了一出封建大家族盛衰变化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信凡是读过《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读者,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人物,共同演绎了一出封建大家族盛衰变化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20.
《项羽本纪》中主人公的称谓在文本中是变化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史记》在实录历史基础上注重文学性的特点。本文以人物称谓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和立场,以揭示《史记》在叙事上体现出来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