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小说理论在传统文艺美学基础上,结合明代小说创作,在小说的地位与作用;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艺术魅力;小说和历史在创作上的不同;对浪漫主义小说的分析;小说人物的塑造诸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形成了晚明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阶段,为后来的小说理论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刻划人物;而要刻划人物,就必须注意讲究人物的调度艺术。小说创作中的人物调度,主要是指对人物相互关系中轻重主次、进退离合所作的艺术处理。这种艺术处理,固然与作品的情节铺陈有密切的关系,但与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环境设置以及人物刻划本身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等,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对小说的人物调度艺术,必须从多方面作综合考察。无论是从整个作品构思的全局来看,还是从作品局部所提供的某种相对集中的生活画面来看,人物调度在小说创作中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怎样安排人物的轻重主次,何时调动  相似文献   

3.
<正> 当代人心理容量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作家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把握方式和表现方式,以求从历史和人生的纵深处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内容。这种变化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就是对传统的故事型小说的更新,使小说主要朝着心理小说和“电影”小说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小说侧重于描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态,以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艺术目标;“电影”小说以容纳社会生活纷纭万状的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均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又是小说理论成熟与繁荣的重要表现.19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了人物典型化理论和人物心理表现的理论;二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强化了小说的环境(背景)理论;三是出现向"故事"的回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论.  相似文献   

5.
人物与环境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展现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的叙事性的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沙汀语)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创作达到高峰以后艺术激情出现了徘徊和犹疑,他感觉到了他所主张的神即自然、美在生命的观点与新时期文学主张不相适合,他感到创作上和文化选择上左右为难.沈从文对自己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小说世界有所改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开始了尝试结合其他的文化以改造他崇尚的传统文化,尝试在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中体现变革的力量,他的后期小说创作视角从率真、自然的湘西世界开始转向关注变化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人物的名称不仅仅是一个记号,还具有符号的特征与功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从功用上说,它是某个人物的代表,同时传达出创作主体的某种美学意蕴;从来源而言,它本身以及连同它所代表的对象,都是创作主体规定的,这种规定性是小说创作中人物取名与用名的符号机制问题,伴随在作家构思、创作、甚至修改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人物与环境、人物性格发展与叙述方式等诸多方面。在书写形式上,它可以是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过渡性并呈现出反叛性特征。其一,反叛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只注重个体的或细节的真实。其二,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拒绝作者主观情感介入。其三,新写实主义小说反叛传统悲剧观念,注重发掘人物个体性格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不足之处是:淡化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观念;人物失去了典型意义;小说创作流于自然主义的描写倾向。新写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是回归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比较丁玲与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为主题;都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都极力渲染知识青年的性苦闷;并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个人的印记;也都强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性别身份、个人经历、栖身环境、创作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构造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剐的。另外,如果将两人初期小说创作放在他们整个小说创作当中去考察,还可进一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预示了其后来小说创作不同的具体走向。  相似文献   

10.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有罗伯·格里耶、西蒙、杜拉斯、萨洛特等,他们一致认为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导致小说艺术停留在滞后状态。所以他们提倡摆脱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从人物、情节、时间、主题等方面予以创新,深入探索前人尚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法国新小说有着独特的创作倾向,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本文尝试研究法国新小说的创作魅力与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传统小说视再现外部世界为创作的任务,而现代小说则竭力探索人的主观世界;传统小说的主题基本上是明晰的,现代小说的主题则相当隐蔽;传统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现代小说则多不以人物为艺术形象的主体;传统小说的结构多为线性结构,现代小说则追求立体叉结构。此外,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他将艺术审察与表现的重心即描写的对象偏注在人物心理的探索上,善于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再现他们的生活遭遇;在叙述方式上主要体现为第一人称的心理自述;在作品的结构艺术方面呈现出极富心理内蕴的“莲藕式”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带给读者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14.
不少当代文学史在评述老舍话剧艺术时多侧重于对他的剧作思想内容的分析,对其艺术成就则论之泛泛,而对他在话剧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的论析可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与强化话剧艺术的表现力,老舍力主创新,其要点有四:一,倡导"以人为主"的人物结构模式,突破传统的以事为主的情节结构模式;二,把小说的幽默技巧融入话剧创作,使剧作呈现出不同色调的喜剧意蕴,丰富了话剧艺术表现技巧;三,把小说刻划人物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话剧创作,以极简洁含蓄生动的语言让人物"开口就响",闻其声而知其人;四,将戏曲、曲艺的语言技巧融入话剧创作,让人物"唱着说",文俚结合,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小说分析往往扣住环境、情节、人物来展开,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小说这种体裁并非一个模式,如果统统按固有套路去解析,有时就会有削足适履之嫌,很难发掘作品深厚意蕴。事实上,作者在设置人物时大费匠心,在安排人物关系上也用心良苦,顾及这两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才可能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茅盾曾这样赞叹说:“三个月来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即使对鲁迅小说批评最激烈的成仿吾也承认说:“《故乡》实不可多得的作品。”(《〈呐喊〉的评论》)那么《故乡》究竟好在哪里?一般论者多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忽视了次要人物宏儿和水生,忽视了作者安排这两个小人物的艺术匠心。我们认为,宏儿和水生这两个小人物,就作品思想容量和艺术结构而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创作意图的流露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正是  相似文献   

16.
大凡小说家都有这样一种直觉意识:塑造性格,写活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重点.然而,对于微型小说的创作来说.塑造性格,写活人物已不仅仅是一个“重点了,而且还是一个难点.千把来字的艺术篇幅,给人物展示性格的艺术空间毕竟太小了.寥寥几笔的艺术语言,要想勾勒出人物的神韵确实太难了.有人把这种艺术的限制比作在圆桌上溜  相似文献   

17.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周妮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11-114
《青衣》是毕飞宇创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完成了他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在创作上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标高。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衣》中三代青衣人各自的悲剧命运分析,对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对小说的悲剧艺术进行全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 ,在英国现代小说史上开了一派新风。作家抛弃传统小说关注的外在世界 ,不以刻画性格、构筑情节和组织冲突作为艺术支点 ,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 ,被称为无主题的小说。但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 ,随着意识的跳跃 ,表现出丰富的人生百态、世俗万象 ,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 ,实现了“小说是关于存在的历史”的目的。这种“心理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 ,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创造性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