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崇祯末年 ,明朝亡在旦夕。崇祯帝欲迁都南京 ,但遭诸大臣反对 ,使南迁计划不能实施 ,明朝欲苟延残喘而不能。  相似文献   

2.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在迁都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演化为军事冲突,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其后不久,高欢改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形成邺城和晋阳隔太行山东西联动的都城格局,对东魏北齐的政治演进和空间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政治地理的视域看,高欢迁都是新形势下寻求政治环境与地理空间相契合所做的必要调整,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迁都以后,高欢以邺城为政治中心,以晋阳总摄军事,实质上形成了军政分离的两都制架构。随着形势的发展,两都制在形式上逐渐固化,但权力重心却出现向晋阳倾斜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山西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柳青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2):64-66, 102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维新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亡图存方略,迁都思想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早期维新派还是以康梁为首的变法维新派都对迁都思想作了详细阐述。但是,由于政治环境、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维新派的迁都思想又存在多样性、复杂性,探析近代维新派的迁都思想对于深入研究维新派以及理解中国近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南即今越南北部,是与我国南境接壤很长的有古老文明史的邻邦。明朝前期(洪武至宣德)的几代执政者,根据当时形势,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对安南的政策,因此,明朝政府和安南政权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明朝前期的政治产生了影响。因此,明朝前期对安南的政策不但是明朝与安南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明代前期一系列政治问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明代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7.
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就是弘光政权。它从福王朱由崧1644年5月即帝位于南京,到次年5月灭亡,整一年时间,可谓是个短命政权。其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当时客观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允许弘光政权长期存在,是其速亡的外因。 弘光政权在江南建立的时候,国内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即农民军、清朝和明朝残余势力。三者相比,清朝刚刚封建化,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清朝统治者雄心勃  相似文献   

8.
迁都是一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决策,从地理角度来看,影响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区位因素的差异,如海陆位置、交通、地形、在国土中的位置等等;也包括首都政治职能的需要,如加强对内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把政治中心与经济分开等.  相似文献   

9.
明朝时,“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至深,在统治者脑子里根深蒂固,导致灾异演变为政治资源,出现对灾异进行人为操作的现象。本文从明朝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政治改革——万历新政着眼,阐述灾异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梅恺 《华章》2010,(15)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保留南京,实行两京制,这一举动正确与否从当时直至今天依然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明成祖迁都北京,从最终结果来看并未很好的实现其"天子戍边"以扼制并进一步打击蒙古的目的,却适得其反;而迁都之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对北京的供给,一直是明政府的一个巨大负担,且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力不断减弱,也严重削弱了明政府的统治力量.明成祖迁都迁都北京,可谓是失败迁都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1.
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强化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在这一系列的研究当中,对明代监察制度的研究也越来越突显出来,成为中央集权模式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诸多专家学者对明代的监察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煌言,号苍水,是晚明诗坛大家。其诗歌大都以抗清复国为主题,被称为“诗史”,既是他抗清斗争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潜心于明史研究。其原因如下:1.顺从蒋介石让他多读书,少问政治的旨意;2.因与王阳明几乎有相同的遭遇,引发了对王阳明“姚江之学”的兴趣;3.张学良生长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他很想通过研究历史找出中国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张学良研究明史,是想从政治是非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明代辨伪学是中国辨伪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这一时期参与辨伪的人数之多和学术成就之大远远超过前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是辨伪学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时期。从明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和辨伪学者及其成就两个方面探讨明代辨伪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青田隐居是刘基由仕元到仕明的转折点,其中的疑点也颇多。我们认为,刘基辞官隐居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十九年春夏之际,其原因包括元王朝崩溃、自己被降职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国珍无关。在隐居青田期间,刘基的心态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对朱元璋集团的态度也由排斥转变为支持。刘基本无出山的打算,在朱元璋集团的多次邀请下才勉强出山,并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  相似文献   

17.
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关键人物.他耍尽阴谋促成福王朱由崧继统,成为定策第一文臣;其后他独揽大权,起用阉党余孽,打击东林党,浊乱朝政,导致了弘光朝廷的速亡.马士英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呼风唤雨的权臣,与明末混乱政局、史可法的失策及弘光帝的昏庸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长河中每朝每代都有程度不同的改革,而明王朝张居正的改革与以往改革相比颇具特色,本通过对张居正集权与改革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体现的爱国忧生的遗民情怀及其简丽文风和幽美意境。  相似文献   

20.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农学家。他深刻批评明末王学的流弊,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研究他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变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履祥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凡各种诗文约有440篇,体例有骚、诗、书札、序、记、题跋、铭、杂记、读书笔记、传记、说、论、见闻等。对张履祥著作的编撰、刊行进行详细的考察,无疑有助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