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明,许多大家的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我们今天就说说到底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中的——炼词炼句。  相似文献   

2.
马稚可夫斯基曾说:“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为了把一个字词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温克拉索夫更说:“像铸造金币那样地铸造诗吧。”可见写诗的艰辛,也说明,凝炼是诗歌的—大特色,它要求使用尽可能精粹的词句,从丰富语言矿藏里提炼出新的诗歌语言,独到地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炼字 ,即指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有的人不注意锤炼字词 ,诗文写作出来虽也能表情达意 ,但却摆脱不了平淡俚俗。自从韩愈帮贾岛从“推”和“敲”两字中斟酌定一个“敲”字后 ,至今都把修改文章叫作“推敲” ,可见要想写好诗文 ,就得仔细推敲文字 ,这就是炼字。一、炼字炼意 相互照应如何炼字呢 ,毛泽东说 :“写文章要讲逻辑性。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 ,整篇说话的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 ,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 ,不要互相冲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 ,是很重要的。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  相似文献   

4.
谈谈炼词     
炼词,在我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中叫做炼字。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宋代文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炼词的两个范例。“僧敲月下门”的“敲”,它不仅表达了叫门的动作,而且表达了叫门的声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它不仅写出了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从这两个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炼词本是词的选用,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选用,而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用词语,使其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为生动。炼词的过程,就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取最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而又能表达得最形象生动的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炼字与炼句     
历史上传诵下来的好诗文无不与炼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炼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古有“一字之师”、“一字之神”、“一字千金”的故事,足以说明语言精确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练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锤炼或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一、以“苦吟”著称。贾岛为其代表人物,他们追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相似文献   

7.
炼词举隅     
长军 《初中生》2012,(35):13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写范进中举前贫困落拓,乡试前向丈人借钱,被胡屠夫骂道:"……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了……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在胡屠户眼里,秀才女婿只是个癞蛤蟆,把其想中举定性为想吃"天鹅肉",这令范进毫无自尊可言。而一个"天鹅屁"更把侮辱推向极点。从"肉"到"屁",胡屠户  相似文献   

8.
说说炼句     
陈颢 《文科爱好者》2004,(21):71-71
前人诗句中有许多锤炼字句的生动描写: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还作过一首出奇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年才作两句,别人如不欣赏,他就不作诗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涛人在创作中非常注意炼字,炼句和炼意。并在这方面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分析、借鉴。 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来说它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语言。而诗歌由于要求更集中而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它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就要求更加精炼。因此,优秀的诗人对于语言的选择取舍、加工提炼,都是苦心经营的。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涛丽句必为邻”等自述,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是如何讲究锻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0.
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外衣的话,那么词语就是构成衣服的布料了,料子质地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孔子又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那么我们怎样对文章的词语进行锤炼加工,  相似文献   

11.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顾文炜)  相似文献   

12.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炼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常举这种“一字师”材料。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唐人骆宾王曾在杭州灵隐寺改过“人闲桂花落”之诗句,同时还在杭州清风岭僧舍为高适改过诗。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曾在清风岭僧舍壁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他又对自己诗中“一江水”颇存疑惑,以为月  相似文献   

13.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5,(10):31-33
李白、杜甫、李清照和辛弃疾等大诗人、大词人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词章,然而也有不少诗人词人只因为其诗其词中有一联或者一句令人叫绝,就让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的钱起,“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宫词二首(其一)》)的张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贾岛,“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作文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要引导学生用尽可能精练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笔者以为,这种引导,尤以高中时期为要。因就写作现状观,通过初中的作文训练,把语句写长文章写具体使之具有可观的篇幅已成可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语句的锤炼提上日程,有这个必要,也具备了前提条件;另外,从写作心理看,初中生对作文语言的追求侧重于优美和华丽,他们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的到了“好词”堆砌的地步,甚至有损内容也舍不得割爱,故因势利导,于高中阶段加以“收缩”,正是火候。自然…  相似文献   

15.
辩证炼句除了人们常说的辩证运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句子之外,还需要辩证处理好句子锤炼中的常和变、显和隐、通和顺。在结构上辩证运用常式句和变式句,在表意上注重语意的凸显和隐而不露,在句子的衔接上做到不但要通而且要顺,这些也是辩证炼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是遣词造句在诗词文章中所占据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更是考验文人真情实感的试金石。遣词,如同熬糖,需要历经水煮蒸发、筛滤杂质、捶打磨炼才可炼出甘甜的糖浆。古人对词的提炼可谓精推细敲,呕心沥血至捻断数根须。不过,正是这番千锤百炼的功夫,让诗词有了无与伦比的妙不可言,精练、生动、含蓄便是其本义所系,甚至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令人拍案叫绝。一、关注颜色,洞察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人写诗作文皆注重炼词。古代文学创作经典《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词、炼词是造句成文的基础,十分重要。历代文人非常讲究炼词他们强调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卢延让曾有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曾写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诗句。可见,古人为炼词,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每个同学都渴望自己能写出些妙文佳句来,但又常常不能遂意。其实,如果注意一些炼句技巧,是可以使那些本来不起眼的语句大放异彩,甚至照亮整篇文章,给文章平添不少文采与内涵的。这里,就给大家展示几种炼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皮日休(唐):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方干(唐):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杜甫(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贾岛关于作诗炼句有一句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有一句炼句名言:“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讲的都是关于写作者为锤炼语言潜心用功的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炼句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的语言如同天女散花使人惊叹,如同暮鼓晨钟使人警醒。我在历史教学中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