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有一个被称为“武汉抗战第一村”的小山村姚家山,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及挺进纵队司政机关、鄂豫边区党委机关一度驻扎在这里。新四军第五师是经由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豫鄂挺进支队、豫鄂挺进纵队不断发展壮大的,也是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华中战略要地武汉外围崛起的一支英雄部队。其前身最主要的就是1940年1月3日于京山县八字门宣告建军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相似文献   

2.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泰州中学校园内,原为泰州西山白云寺。西山白云寺始建于南宋,明崇祯五年重建。清咸丰年间扩建,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苏北,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贯彻中共中央指示来到泰州,开展对国民党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的统战工作,曾在西山白云寺与李明扬谈判  相似文献   

3.
在我党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拂晓报》,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亲自创办与培育起来的。我有幸在该报工作过几年,虽时隔半个世纪,有些事仍难忘怀……“精神食粮比吃饭要紧” 1938年秋天,新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即将向豫皖苏边敌后挺进,日理万机的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同志首先想到要创办一份报纸。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作为支队机关报的《拂晓报》,在部队出征前夕的9月29日,诞生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家农舍里。这虽是一张油印小报,而  相似文献   

4.
回忆拂晓报     
拂晓报创刊于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游击支队政治部的机关报。油印四开,开始是不定期出刊,稍后,努力做到了三天一期。游击支队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由河南确山县竹沟镇革命老根据地出发,向河南东部敌后睢、杞、太(康)等县挺进,拂晓报即于誓师东征前夕创刊。此后,随军转战于豫、皖、苏边区及淮北地区。拂晓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初期,虽然印数有限,  相似文献   

5.
周利人,曾就读于中央大学和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加入中共地下党,抗战全面爆发后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民运股长、中共天长中心县委书记、天长县委书记兼新四军五支队独四团政委、高邮县委书记兼游击纵队政委、盐城县委书记兼盐阜军区八团政委、长兴县委书记;参加解放军海军的创建,任青岛海军基地主任兼解放军海军后勤部政委.本文讲述周利人从海军来到地方,依靠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发展新中国农业科技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一、在革命的风暴中诞生《雪枫报》的前身是《拂晓报》。《拂晓报》,创刊于1938年9月30日,初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机关报,在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曾以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油印精美称著于敌后。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四师两万多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汤恩伯、何柱国二十多万人的围攻。我军奋起反击,与敌转战三个多月,撤出了津浦路西豫皖苏根据地,向路东淮北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第十二个记者节,这里发表《范长江与河南》一文,以资纪念。——编者河南确山境内群峰竞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921年这里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杨靖宇等共产党人在确山领导了农民暴动和1927年刘店秋收起义。确山竹沟还是中共鄂豫边区委、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抗日名将彭雪枫1937年在竹沟创办《拂晓报》,并率领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开往豫皖敌后战场。  相似文献   

8.
朱煜 《贵州档案》2003,(4):34-34
繁昌保卫战 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后,在皖南前线开始对敌作战。新四军军部和东南分局进驻皖南山区泾县云岭后,军部和第三支队协同皖南特委,开辟了皖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11月8日至12月22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谭振林等领导下在繁昌进行五次保卫战。繁昌位于芜湖至铜陵一段长江的突出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为了保障长江通道,占领了沿江一线的据点。而新四军把繁昌作为联系江北与皖南的跳板,是皖南军部的屏障。第一次,1939年11月8日,  相似文献   

9.
中朝联合游击支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直属部队,存在时间是1951年6月至1952年9月,其中方指挥员有司令员刘振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茹夫一,朝方指挥员有政委丁民树,副司令员李钟明、赵明善,副政委朴荣学.支队下辖中方四个中队、朝方两个中队[1].中朝联合游击支队的部队构成以中方为主,而指挥员构成却是中方两人朝方四人,这不合常理的配置令人怀疑或许遗漏了一名中方副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10.
1939年5月1日,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东进苏南敌后,开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江南抗日义勇军的主力奉命西撤,在常熟唐市地区(今沙家浜一带)留下了36位新四军伤病员。奉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建设》2005,(9):28-28
1938年,日军对江南沦陷区实行点与线的占领,无力控制中小城镇和广大乡村。新四军肩负着民族希望,毅然向敌人后方挺进。4月28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先遣支队开赴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接着,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进至茅山地区,并于6月12日在溧阳竹箦桥召开干部会议。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部也进入茅山地区。  相似文献   

12.
江剑萍 《档案与建设》2012,(9):28-29,24
一、太湖支队初建,奋起抗日斗争1939年叶飞率新四军第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由茅山地区东进,建立了苏常太、澄锡虞连成一片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1940年夏秋锡南地方抗日游击队顾复兴、石渊如等部先后接受"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改编,成为"新江抗"第4支队,顾复兴被任命为第4支队副支队长。"新江抗"司令谭震林吸收顾复兴、石渊如为中共特别党员。1940年11月上旬,谭震林提出要通过太湖把被分割的游击区联接起来,决定在锡南建立新四军办事处、新四军太  相似文献   

13.
赵东云 《湖北档案》2023,(10):15-17
<正>国共合作背景下诞生的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其中,第四支队最早东进抗日,也是四个支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绩最出色、发展最快的一支劲旅。东进抗日,首战蒋家河口1938年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由原战斗在大别山、桐柏山的红二十八军及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下辖7团、8团、9团和手枪团,兵员达3100余人,是新四军人数最多、装备最为精良的一个支队。  相似文献   

14.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湖北大部分地区已成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前线阵地,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12月,李先念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建立一支新四军在湖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游击队——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次年6月,李先念主持整合豫南、鄂中抗日武装,成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相似文献   

15.
张善亮 《档案时空》2015,(11):15-17
新四军江南支队挺进桃花山华容与湖北石首边界的桃花山,绵延20余千米,群峰耸立,山路蜿蜒曲折,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中央政府退至四川重庆之后,湘鄂边界地区成为敌我双方拉锯交战的战场。奉李先念为首的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首长指示,1943年9月1日,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在湖北潜江熊口成立江南挺进支队,杨震东任支队长,张泽生任政委,尚志任副政委。  相似文献   

16.
打仗玩命的肖玉璧 肖玉璧,陕西省清涧县马家村人,小个子,从小给财东放马为生。1933年4月加入工农红军陕甘游击大队清涧支队。  相似文献   

17.
正新四军第三师,是1941年1月15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而成,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下辖3个旅,第七旅由原第一支队改编,彭明治任旅长,朱涤新任政委;第八旅由原第二支队编成,田守尧任旅长,吴信泉任政委;第九旅由原第三支队编成,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委。这支部队自1940年秋开辟江苏北部淮海、盐阜根据地以来,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在反"扫荡"、反伪化、反蚕食的斗争中,在粉碎顽固派进犯、剿匪叛乱的斗争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不断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1938年秋天,抗日烽火燃遍中原大地。刚刚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即将向豫皖苏边敌后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首先想到的,是要创办一份报纸与战士们一同出征。这份报纸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拂晓报》。那时候天灾人祸,农民早已家徒四壁,军民都无粮充饥。报社当然更穷,连调墨用的煤油都买不起,只好用棉籽油代替;油墨用完了,便用锅灰调棉籽油印报。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彭雪枫坚定地告诉大家:“不管多么困难,《拂晓报》都要办下去,精神食粮比吃饭要紧。”时光易逝,彭雪枫讲这番话的时间转眼已六十余年,但今天听来不仅没感…  相似文献   

19.
刘亚 《军事记者》2013,(2):62-64
对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兼政委、第4师师长彭雪枫来说,《拂晓报》是他治军作战三个特别的宝贝之一(另外两个法宝是拂晓剧团和骑兵团)。他为《拂晓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拂晓报》的创办者、参与者,又是《拂晓报》的领导者、呵护者,还是《拂晓报》的思考者、指导者。毛泽东在给他的回信中,对《拂晓报》给予了肯定。称“办得好”。战友和部属缅怀他时.每每提及这份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著名报纸。彭雪枫的名字永远和《拂晓报》连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20.
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设在安徽繁昌县西南山区的中分村。这里群山环抱,翠竹青松,溪水潺潺。戎马倥偬间,作为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夜以继日地忙于抗日工作,无心考虑婚姻大事,虽已37岁,但仍孑然一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