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点心”一词的溯源,考证分析了其在古代的名词词性、意义和动词词性、意义,从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两个角度探究了名词“点心”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点心”一词的来源和演变,对其具体意义进行比较广泛的考察.文章通过分别考察“点”和“心”的意义,结合人类认知和体验,考察了作动词的“点心”的意义;同时从语言中词汇表达空位和转喻指代的角度对为名词“点心”的演化进行分析;文章最后还对“点心”丰富的表义内容以及“点心”在不同方言中的用法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释“永号”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要重点做好六"心"四"点"。六"心"为:倾注一片爱心,体验一分艰辛,学会自我宽心,树立一种信心,培养向心力,品味一种醉心;四"点"为:,把握自我定位点,调整学生张驰点,控制管理收放点,熏陶文明风尚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符号表示为“VN+O”)的研究做一简述,并通过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对该结构目的前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通常只关心师生之间的有声对话——这道精美的“学习大餐”,而忽视了无声对话——新课程教学中的这道“休闲点心”。真正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有声对话与无声对话的有机结合。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师生“对话”这一沟通形式却形成了稳定的“模式”。某些甚至变成了明显的“仪式”。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动宾式离合词"睡觉"用作原式时,和单音词"睡"一样都作动词,而且在英语中都作"sleep"讲.但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却经常会碰到诸如:"我睡了"和"我睡觉了"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但是为什么可以说"我睡了三天",却不能说"我睡觉了三天",而说"我睡了三天觉"又可以接受了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定中“N宾+V”结构构成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中“N宾 V”结构是一种非典型的句法结构。本着重从典型性、结构义、内部语义关系3个方面考察制约定中“N宾 V”结构构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家“精点心”的外观形态是一种主要以手工捏塑、模印等成型方法,配合刻、划、绘、染等传统美术手法制作完成的中式传统点心造型,具有“色、味、香、形”俱佳的中国美食特点。通过田野调查梳理论证其代表的是以北方传统“精点心”外观造型为主的古法制作技艺,以形与色的寓意来实现传统节日的礼仪内涵及人们追求生活美满、和谐幸福的愿望,展示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尤其是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的点心造型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体现出中华传统造物思想。因而马家“精点心”造型技艺也成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民间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释"可"     
从历代戏曲作品中取例,得“可”字词义30解,前16解已见诸辞书,但有所缺失,是为补缺;后14解为作者归纳,是为补遗。  相似文献   

15.
汉语高频动词的动宾结构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借鉴隐喻与转喻的概念,可以对汉语高频动词的动宾结构关系进行更为经济、有效地再次分类。这样能从宏观上有效地阐述动宾结构的形成特点,进而再次证明隐喻与转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各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是系统性的,其反映在语言上即是结构语义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6.
17.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8.
动宾关系体现在英语的基本的然而又是复杂多变的结构中。理解英语的动宾关系,有利于正确理解英语、有利于其语言实践以及英汉互译。本文想就英语中的动宾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成语法理论一直以探索语言的普遍原则为己任。轻动词理论(light verb theory)是当代句法学家(以Larson为代表)构建的极富想象力的一个理论,对解释一系列句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这种理论也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难免牵强附会。我们以汉语中对非常规动宾结构的解释为例,来说明轻动词理论的利与弊,以此强调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完全依靠形式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