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本着儒家德治仁政、忠君爱民的理想,指陈政弊,中言革新,征询民疾,锐于报国,实现着他“致君尧舜,经世济民”的抱负。  相似文献   

3.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创作了30余篇散文,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亭台楼记、政议奏启、青词祝文、书札题跋四类,这些散文表现了作者指陈政弊、申言革新的改革精神和关心民生、同情黎民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散文创作议论风生、随物赋形、语畅辞达的艺术成就,为其接受前代散文家的写作经验,发挥个人天才,树其文风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元祐时期是苏轼仕宦的巅峰时期,苏轼在新旧党的夹攻之中,纯文学创作渐少,实用性文字增多,内容繁富,其军事思想值得关注。对苏轼元祐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两任边州所提出的具体军事对策和针对性举措,针对鬼章被擒所提出的"和、战、守"三者辩证关系的方略,以及针对辽和高丽提出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苏轼对教育问题也十分关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对学校功能、学习方法、考试改革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作过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育主张和建议,有的为朝廷采纳并加以推行,为宋朝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简述苏轼的生平,重点突出其中庸至和的思想渊源,并从中国古代丈人的思想建构入手,阐明其思想的融汇圆活。对其文学思想则以“虚静、物化”的心灵状态为基点,从哲学意义、人生情致、创作心态三方面做纵向分析,进而按照“随物赋形”、“无法之法”、“外枯中膏”的脉络简要介绍苏轼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杨晓 《文教资料》2013,(32):30-31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儒道佛的思想智慧被诗人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这正是诗人文学审美和人生关照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杜甫客居陇右期间,思想意识发生新变。诗人的目光从社会的理性转向个人的情感层面,情绪由慷慨激昂转向苦闷低沉,态度从积极进取转向冷静省思。对理想的理性审视,引发了对君臣观念的深省;对归隐的认真思考,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同时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力于诗歌表现形式的探索,并由此带来审美情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尺牍中充满了“呵呵”的笑声,这笑声表露了深挚的友情,张扬了率真的个性,袒露了宽广的胸怀,展现了抗争的勇气。“情”、“性”、“容”、“气”这四者的水乳交融。铸就了苏轼笑对人生的崭新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14.
宋诗重说理与唐诗重抒情是唐宋诗歌的根本区别之一。苏轼善于把握形象,创造形象,用鲜活生动的意象去映现哲理;注重观察,概括提炼,用令人寻味的情境去揭示哲理;从而使其好多诗歌中都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闪光,人生哲理的火花在迸发,从而体现出一种非凡的哲性智慧。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仕宦40余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寄托着他丰富、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禅悦、怡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无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诗风遒劲刚健,开"豪放派"之先河;同时,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曲折的爱情故事,也让他的诗文在豪放之外多了几分哀愁与婉约。通过对苏轼诗词和文集中关于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位女性的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希冀展示一代文豪豁然、旷达心胸之外的婉约情怀。  相似文献   

18.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9.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20.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