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中途辍学一直是困扰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文章在对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相关概念和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从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辍学的原因,并对美国学生中途辍学的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远程开放教育以其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得到人们的信赖和认可,然而,远程开放教育中存在的高辍学率问题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江西省2012春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土木工程、小学教育、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同学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和研究了引起基层远程教育学生辍学的诸多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一直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情,最近,我们对学校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对农村学校控辍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远程开放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流失率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办学单位的经济效益,更影响到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会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本文以宁波电大2000级金融本科和专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查阅学生档案等方法,分析学生流失的态势,旨在找出学生辍学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描述——《隐性辍学论》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8,(47):185-189
隐性辍学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以"差生"为核心、以厌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辍学为最后归宿的学生群体大约占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隐性辍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客观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这种侵害主要表现在班级编排歧视排斥、课时保证有效性不足、座位安排靠后靠边、课堂教学被忽视遗忘、教师态度冷漠偏心、管理要求松弛放任、升学机会被公然剥夺等方面。隐性辍学的学生总是被教师或家长有意无意地给予心理挫伤,这种心理挫伤一般通过冷暴力、人格侮辱、定势评价等方式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人生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庞大的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令人忧虑,呼吁关注隐性辍学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6.
章成立  田春霞 《考试周刊》2011,(55):217-218
随着我省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省农村学生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上学的热情极大增强,然而,仍有个别学生不想上学或者干脆不上学。本文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这部分学生厌学或辍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控制农村学生辍学,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就班级管理在控制辍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辍学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8.
控制农村学生辍学,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本文就班级管理在控制辍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辍学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阐析。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河北省将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学校若发现学生辍学,应当立即向学生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相似文献   

10.
天柱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8.3%。在国家逐渐加大对教育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省天柱县中小学辍学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学生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打工潮流的影响;升学率低,学习环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等方面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辍学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国家“普九”要求,农村初中学生年巩固率不得低于97%,流失率不得高于3%,但从有关调查数据看,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学校高达20~30%,这不仅加大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影响到“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教育。教育作为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越来越作为一个决定的因素。但近年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女孩辍学现象有所增多,有些地方女孩辍学率剧增,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农村女孩辍学问题的现状与特点农村贫困女孩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需要生存,也需要接受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深层次分析这一群体的就学困难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边。农村女孩辍学流失的问题,绝大多数处于“老、少、边、穷”地带,是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远程学习者辍学归因解释框架",使用课题组对14所省级电大2010年春季入学的英语专业新生连续三学期进行追踪调查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数据,描述了英语专业本科与专科两个学历层次每学期发生的辍学,并揭示、比较了英语专业本科与专科每学期辍学发生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本科还是专科,辍学现象集中发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辍学率相对较低;本、专科两个学历层次辍学归因差异小,辍学归因随学期变化走势趋同。辍学归因方面,学生视角的研究结果更多揭示了学生入校后的学习经历: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计划或教学要求不匹配、缺少远程学习中重要的师生交互技能、学习动机弱、学习投入少;专业教师则强调,学生存在认知负荷高的负面心理体验,而这样的心理体验很大程度上缘于学生能力与教学计划的不匹配;负责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班主任则突出地感受到学生繁忙的工作与生活等外部因素给学生持续学习带来的重要影响。而以上辍学归因又与入学前学生相关能力准备不充分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虽然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不设门槛,有学习需求者皆可入学,但对于学历需求者,考虑到学历教育本身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这样的求学其实不是没有门槛,而是对学习者本身提出了较强的能力要求,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良好的知识基础、自我约束与坚定的意志信念。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狭义层面,事实上,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还应包括传授学生学习中必需的相关能力,以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专业与课程学习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的六个原因,简析这些问题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在许许多多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维吾尔族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看到,农村维吾尔族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农村维吾尔族基础教育的素质还在文化的低水平上徘徊。尤其维吾尔族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还不能走进学校去了解当今丰富多采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一部分就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过早的流入社会,对社会带来不利,对家庭和个人制造一场场惨不忍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辍学学生的工作极为重要。我做班主任工作多年,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原因进行归纳:①思想观念方面,主要表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早打工早致富”,读书会耽误致富进程,没有认识到读书致富的重要性。②厌学。③就业难。④应试教育对教师考核也有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隐性辍学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十分明确.是由"差等生"构成:外缘部分相对模糊.是由"中等生"构成.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内部张力和外部因素的强弱变化.都会影响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娟 《教学与管理》2012,(18):83-84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逐年加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辍学率已大大降低,辍学的学生数量已大大减少,但相关资料也表明,在我国西部地区辍学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农村地区辍学现象甚至更为严重。因此,科学分析其辍学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是目前控制我国西部地区特  相似文献   

19.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李作志 《教育》2013,(11):44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和网瘾学生数量都有上升趋势。然而,网络普及导致网瘾问题对大学生辍学的影响研究还相对滞后。在我国,从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到高等教育,辍学问题屡见不鲜。辍学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效益,对教育公平提出严峻挑战。辍学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辍学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种族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作用进行解释,并且这些影响具有协同性而较难从学科角度划出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