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境是每个语言社团在各自的精神、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语言生态系统,是该语言社团特有的文化标记。继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国内外众学者曾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文化语境的本质问题。在当今的时政文献翻译领域,文化语境因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已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四字格”翻译则是探究多元文化语境最合适的切入点。该文以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日对照“四字格”为例,探讨时政文献日译中四字格在文化语境等值、缺失和变异条件下的不同形式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受国际形势变化与印度内外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当下的中印关系发展曲折复杂。信息赤字是中印关系复杂性表现之一,直接导致了中印各领域的信任赤字。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将有利于消除信息赤字,推动两国弥合矛盾、促进共同发展。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结构社会力量,在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印对话》多媒体平台立足中印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通过数字化融合发展,努力建立中印间有效的沟通对话渠道,为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发挥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22日至24日,“2008REAL”日本纪录片影像交流会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这次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日本商会协办。活动主要包括放映会、中日两国导演互动交流和观众与导演间的座谈会。以往日本给人留下“不愿与亚洲诸国为伍,一心与西方看齐”的印象,发达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影像传播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像传播平台增多,传播主体也不断拓展,人们的观影体验变得更加重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大运河文化影像制作内容与传播方式,从而创作出更多贴近大众,人们喜爱的大运河文化影像作品,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发行的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结合故宫历史文化被作为创作对象和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影视艺术创作,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对故宫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对该片的影像设计理念、艺术手法和镜头设计语言等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探究微纪录片《故宫100》的艺术特色。该片作为获奖作品以及微纪录模式的创新性实践作品,研究其艺术特色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扬晨  李慧 《文化学刊》2022,(7):170-173
纪录片《当一天中国人》以文化碰撞、职业体验为主题,融合了短视频的形式,体现了多元化的国际视角,实现了中国故事讲述主体的创新。本文通过该纪录片构建的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从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视角、外国人探悉中国的途径与交际策略、中华文化对外的展现姿态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该类纪录片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内容融入影视创作,呈现了电影文化的跨媒介融合,进入数字时代后,跨媒介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该文主要从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探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头号玩家》影片的案例研究,说明新媒体引领的时尚潮流文化的融入,影响了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同时,《头号玩家》影片成了技术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进步,虚实结合的呈现,成为“元宇宙”概念的完美注脚。这也体现了以“元宇宙”为核心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为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通过文化输出,尤其以主旋律电影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其中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但是中国在外宣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方面相对滞后,缺乏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指导,对日输出译作较少,不利于中日文化交流。文章通过分析主旋律电影海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外宣翻译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探讨《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而探寻以主旋律电影字幕日译助力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开播国际卫星电视频道,即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中,我国对外播出的电视频道在播出语言和频道类型都大为丰富。仅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国际频道,其中既有综合频道,还有英语新闻频道和英语纪录频道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进程更加彰显出勃勃生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幸福工程"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支持。而具有文化共通性的国际传播更能在不同的文明和多样性的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成为缓和冲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使命赋予了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疆省级电视台的国际传播功能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新世界出版社联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埃及、土耳其共同举办了《我从新疆来》图书推介活动。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与《我从新疆来》作者库尔班江走进埃及与土耳其,与当地智库、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留学生代表、媒体及各阶层读  相似文献   

15.
无论汉民族文化抑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将花视作民间信仰的传统,这种多民族之间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即对生命的敬重及族群情感的维系。花神信仰既是勾连本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本土文化意识的纽带,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交互融的枢纽,尤其是在当前多民族交融语境之下,花神信仰起着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自身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书写着当代实践的多样篇章。该文探索了花神信仰在当下的实践模式,以舞剧《花界人间》为例分析了花神信仰的现代性叙事表达,进一步肯定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革新和新内涵的赋予,在延续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大众对花神信仰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从文化认同层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构建标准平等化的现代文化服务格局,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构建文化审美自信的高地,让人民群众普惠文化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该文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座谈和文献资料对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认识。基于原有理论与现有实际,探究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丰富文化供给,对象上以老带新、去粗存精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路径建议和方法参考,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化传承、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发展形式丰富、文化服务成果卓著,文化审美自信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陈茜 《对外大传播》2022,(11):73-77
本文以意大利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晚邮报》2017年至2021年间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在报道量、报道倾向等基础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策略性叙事理论的四类要素——人物与角色、布景与语境、情节与冲突、结局与解决方案为分析框架,考察该报在不同阶段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发现,该报在“一带一路”叙事的各个阶段塑造了不同的中国国家形象,对该倡议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较为积极到较为忧虑的转变过程。针对“一带一路”在意大利的传播现状,国内媒体应当增信释疑、主动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意进一步深化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8.
在“前非遗”时期,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就运用影像工具记录当地的文化事项,近年来,以影音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逐渐受到文化部门和学界的关注,分别开展了针对不同文化事项的数字影音库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就是围绕非遗传承人拍摄的非遗影像志集成,同时由于其文献价值的诉求,视觉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非遗影像志的摄制提供了学术框架,所以该文从实践摄制项目经历出发,结合项目要求和学术方法,分析非遗影像志中传承群体的呈现、文化生态的呈现和内容形式的表达,从而为非遗项目的活态化发展和保护探索出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谢稚  孙茜 《对外大传播》2013,(12):35-37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间接传播和直接传播决定文化差异对受众接受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和受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文化干扰的强度。本文通过对中英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BBC版和CCTV版)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从近两年西方一些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在全球民众当中的好感度呈稳步、小幅上升之势,对中国持正面和负面看法的人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所面临的全球舆论态势:"大国崛起"与"挨骂"时代同时到来;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近年来,纪录片成为形塑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以下简称《故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