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2.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者对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的理解。课程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之“观”指“观念”,“观课程”之“观”指“看待、反思”。“五育融合”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指在其指引下,我们如何理解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五育融合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是一种将五育融合的教学涵盖在内的广义的课程观。因为需要专门撰文阐述五育融合的教学及评价,故本文着重从本质及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  相似文献   

4.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重要的创新路径与育人范式,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五育要素的挖掘、联结和有机融通,高效、可持续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近四年来,“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日趋完善,“五育融合”的实践样本逐渐成熟,依托“五育融合”的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方兴未艾,贯穿“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范式和课程初步生成。当前“五育融合”区(校)本化实践依然面临教育生态紧张及内生动力不足、价值导向游离、协同治理机制不畅等新困境,还需从重构学习生态、打造协同机制、优化教育治理和推进智慧教育等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福州第四中学“惠泽大美育”课程正是基于“五育融合”发展目标而逐步探索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它秉承“适性发展,成人致美”的办学理念,从优化全育课程架构、制定学科大美育课程实施策略、开发大美育课程校本教材、拓展大美育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维度、探索多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实现五育融合共通,“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院区共建”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区实施。在项目学校进行抽样走访调研中发现,区域学校对“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项目实施遭遇困境。分析区域调研情况,项目学校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融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顶层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融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五育融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正逐步从探索走向成熟。本文从语文教学改革融入“五育”的必要性入手,探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包括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以“五育融合”为理念探索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跨域联合等课程改革方式,以期就自身实践经验对相关教育界或学术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作为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战略,其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五育融合”强调按照相应的学科逻辑,设定科学的五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高度关联,从丰富的高中物理教学素材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渗透五育内容,促进五育与物理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正确认知高中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分析“五育融合”要求与高中物理课程结构的融合策略,提出物理课程实践中教学活动渗透美育、劳动教育、体育、德育的方针策略,最后总结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全面育人目标,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应置于何处是一个具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政策和学理层面有关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相关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以“嵌套”的基本样态存在。当下,劳动教育因其薄弱的教育观念、粗放且浅表的教育课程、与劳育脱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及“重智轻劳”的班级建设使其在五育关系中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定位,以求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新诉求,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重构路径的前提从人文化、科技化、具身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集约性与深层性并存的劳动教育课程、校内外联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深度融合等方面探寻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整体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是“五育融合”生成的社会外部机制,全面发展教育旨归的落实是“五育融合”生成的教育内在机制,课程体系共同目标的推进是“五育融合”生成的学校联动机制。“回应”与“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坚守”与“兼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协作”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五育融合”教育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扬州中学在“五育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数字资源的来源途径、生成方式、存储模式、分享方式等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探索“融合”背景下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新举措:关注数字资源多样化的趋势,注重融合课程资源的建设,打造“五育融合”的资源协同生态。  相似文献   

15.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的提出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当前学者在讨论五育融合时似乎只强调“五”和“融合”而忽视了“育”,失去了学科立场,由此导致他们提出的五育融合陷入过悬、过全、过深的困境,如此将很难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学科立场是各育或各学科存在的基础,是其发挥特有育人价值的前提;各育只有基于学科立场才能实现深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融合。五育融合若要坚守学科立场,需从“狭义融合”转向“广义融合”,从“无心融合”走向“向心融合”,从“知能融合”偏向“情思融合”,从“形式融合”趋向“实质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开展“五育”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全方位发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育”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当前,可从确定教育目标、营造课程生态、建立融合机制、完善融合评价、提升教师素质、创新学校治理、加强资源协同等方面入手,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俊 《青海教育》2022,(12):27-28
目前,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学科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五育融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据此阐述了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