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有效途径,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进研学旅游者大运河知识素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政府政策、市场需求、资源赋予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在分析研学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课程、体验、人才和宣传营销角度出发提出"RCETM"发展策略,以研学旅游为抓手,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  相似文献   

2.
开展博物馆研学旅游研究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为案例地,依据调查问卷、深度访谈,运用SWOT分析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并依据"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原则,提出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科普研学旅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科学知识,潜移默化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是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贵州研学发展相对滞后,完善研学制度机制、基地建设、课程体系等体系性内容是研学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提高中小学生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和陶冶情操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分析了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背景,介绍了武汉市研学旅行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剖析了武汉市研学旅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对策,以期推动武汉市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研学旅游的发展遇到良好的机遇,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从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7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和总结该领域研究热点,并从研学旅游导师、研学旅游课程和研学旅游线路三方面探讨研学旅游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结果表明:研学旅游的定义2014年被首次提出,在政府的支持下,研学旅游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热点;从作者和机构看,发文作者大多从事独立研究,研究合作网络尚未形成,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红色旅游”“文旅融合”“产品开发”“全域旅游”“中小学”等是研学旅游的高频关键词;研学旅游的相关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主题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客体是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织者主要是学校。在研学旅行大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跨界合作,培养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研学旅行线路研发人员、操作人员和接待人员。  相似文献   

7.
代莹 《科教文汇》2020,(9):110-111
近年来,随着综合育人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家进一步规范了研学旅行的服务流程和标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研学旅行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化了对“旅游+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本文基于胜任力背景,对研学旅行导游培训方案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普主题的研学活动是传播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多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各方在科普主题研学活动设计及实施阶段的主要问题和诉求,最终构建四条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发展路径,即:主题研学带动首都科普品牌推广及科学知识传播、加强科技文化旅游融合、构建互动交流机制、搭建首都科普研学平台。并提出相应的协同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北京市科普研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联动,推动首都科普主题研学引领社会科普资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旅游"与"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的体验性、课程性与开放性为中小学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主题、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既有外部规律,又有内部规律。在外部规律方面,本文阐述了国家政策的用词变化对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方向的影响,在分析高职院校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明确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不同高职院校(或学科及专业)对团队建设的不同目标定位;同时论述了高职院校需变"知识的传播器"为"知识的经纪人"才能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内部规律方面,本文从团队组成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团队的成员组成特点,同时从动荡、稳定、创新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的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国内图书馆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特有优势,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从挖掘整理地方文旅资源、提高读者旅游信息素养、研学旅行+阅读推广、文创用品助力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决定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阿尔山市期盼能够批准为以电代燃料试点,尽快启动开发使用阿尔山市丰富的水力资源,降低电价,实现以电代燃料,不再烧树木,保护大兴安岭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支柱产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刘洪娟  周茂同 《科教文汇》2020,(11):149-150
加强研学旅行实践类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研学课程也是实施跨学科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本文以齐鲁文化中三孔游览、登临泰山、游览杨家埠为例,就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设计不同的课题,以促进书本知识和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促成"历史+"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对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势。国家对"研学旅行"教育方式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基于此,本文就贵阳市花溪区第九小学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情况,从背景、主题与内容设计、实施策略、实施效果评价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12)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形势喜人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新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路,培养专业性的健康旅游服务人才,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路线实践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25)
研学旅行即古老又新颖,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研学旅行的雏形,对于现代教育体系来说,该模式又是新颖的,是一种开放性、探索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在研学旅行中,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目前,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环节,成为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对研学旅行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也缺乏相应的条件,导致在高职院校中研学旅行难以常态化开展。基于此,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健全评价标准等,确保研学旅行在高职院校中能够能够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郑杰文 《科教文汇》2024,(2):162-165
自《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势头迅猛并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研学旅行的开展有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师资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发展的关键支点。文章基于“教育+文旅”的新兴视角,明确与揭示研学旅行师资培养的价值和困境,进而从校企合作共融、校内校外结合、教学科研并行、人员合理搭配、放权严管统一等角度提出对应的建议和策略,以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西部新型工业城市攀枝花市为例,阐述攀枝花市利用较为丰富的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即:开展研学旅游,讲好三线建设故事,留存渡口记忆;挖掘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文化遗产,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智慧城市建设相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  相似文献   

19.
“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学生开展“双碳”教育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双碳研学基地作为开展双碳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尚缺乏对双碳研学基地建设路径的深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双碳研学基地建设的各个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找出关键因素。最后结合现实情况,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为双碳研学基地建设提出建议,从而丰富双碳研学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这三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好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本文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