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内外多种社会思潮的不断交织涌动,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冲击,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表现在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主体问题、方法使用等方面。本文从红色文化育人的资源选择、载体运用、形式创新等角度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仍具有传承价值,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我国红色文化精神,重视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红色文化育人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红色文化教育是指用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独特的红色精神文化引领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和培养当代学生。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勤奋精神品质。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应该采取"思想引导、活动促进"等思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命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如何用大学生可以主动、自觉接受的沉浸方式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课题与方向。梳理革命英雄精神脉络,创演校园红色音乐剧,是更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生动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红色基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政治本色和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徐州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凝练徐州地区红色基因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出构建传承发展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激发新动力,成为促进"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有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界定,其中内容包含基本内涵及价值功能两个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传承价值,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中应在思政课堂融入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并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的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调查研究赣南红色文化传播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教材,指引新时代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红色文化借助高校丰富的育人载体得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高校可以借助红色文化丰富教育内涵和资源,提升育人质量。以江苏A高校为例,通过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强化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建设、协同红色文化育人主体、掌握网络宣传主动权,构建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浸润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走出一条体系化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根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路走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儿女民族自信的根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力源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之路上依旧面临着许多困境,比方说传统意识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的问题,或者是全球化与城市化淡化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亦或者是宣传工作方面的问题等等都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带来阻力。为此,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明确其内容,分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结合内容和困境提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应对文化传承的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内培养自信,对外展示风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延安以革命圣地而著称,革命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延安在革命年代所留下的红色文化并没有过时。由于历史、现实、未来的需要,必须传承和发扬延安红色文化。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文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延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可以借助媒体,依托旅游,或者在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扬延安红色文化。其目的是要发挥延安红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并增强其塑造民族精神的能力,继而提高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江西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江西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料。因此,江西红色文化产业要发展,就要立足于江西本土红色文化,关键是要抓住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出江西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策略不断创新江西红色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从而促进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江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升华与凝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共党史划分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就阶段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防城港历史厚重,有远古海洋建筑文化、海洋港口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还有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然而,纵观防城港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渔业文化的核心都来源于京族文化,而且具有唯一性和高度独特性。文章探讨传承发展京族文化对于海洋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在海洋名市建设进程中如何传承和发展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红色家风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灵魂,人民立场是价值遵循,修身自律是精髓。弘扬和传承红色家风,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自信力,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红色家风的传承路径包括:注重完善红色家风传承的内容体系,创新红色家风传承的方式手段,促进红色家风传承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康巴藏区节庆体育文化的形成、主要特点、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康巴藏区节庆体育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康巴藏区群众对大自然的敬仰、宗教的信仰、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人的追思、外来文化的整合等因素形成;具有时代性、多样性、迁移性、整合性等主要特点;在剖析康巴藏区节庆体育文化形成与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建议从成立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探索节庆体育文化的本源与创新;依靠群众对节庆体育的认同,让节庆体育活动成为文化自觉行为;厘清体育文化工作思路,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等方面来传承与发展康巴藏区节庆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传播淮海战役红色文化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传播淮海战役红色文化承载着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传递、红色故事宣讲的价值使命,遵循“认知—情感—信仰—行动”的逻辑规律,形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信仰共振、实践共行的传播思路。基于此,应以系统思维实现认知、情感、信仰、行动等传播要素协同发力,探索淮海战役红色文化中认知之向的高度、情感之源的温度、信仰之基的深度、实践之径的广度,从而筑牢红色文化立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是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的载体,有利于铭记红色历史、营造当地红色艺术氛围、增强当地村民对红色文化及村落的认同感。雕塑视角下,当前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受众范围较窄等问题,可通过加强整体规划、结合地域特点、拓展受众范围和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阐述了吴化的精华及现代价值,对吴化的创新和发展也作了充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吴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苏州现代化建设(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阐述了吴化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吴化的下列基本特征:鲜明的水乡特色、浓郁的市井化气息、刚柔兼容的人精神以及尚重教的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文本与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归纳出对当代体育事业发展有益的思想和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通过文本和案例分析和归纳,梳理出了"五四"时期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特征是具有启蒙和救亡双重意义;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特点是与教育结合;与军事结合;为救亡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大众化;与劳动生产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