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要求,是通向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协同治理为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遵循动力协同、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尽管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有待持续增强、乡村特色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甚明显、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合力尚未形成、城乡数字要素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现实困境。基于此,研究得出协同治理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创新驱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合力、数字赋能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乡村空间的资源和权益在城市更新、城市扩展等大规模城市化运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从而导致乡村社会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共同体疏离、空间优秀文化发展乏力、空间环境污染和差异性空间丧失等空间社会问题。这些现象的产生可以从空间实践的历史逻辑、空间表征的资本逻辑和表征空间的文化逻辑中获得解释。乡村空间生产的良性发展,需要遵循新时代空间正义原则,在新时代价值引领下构建乡村空间内外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空间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用积极开放的空间民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因地制宜促进乡村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的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应进一步注重内涵式发展,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发挥促进作用。但目前高校众创空间普遍存在产学之间需求与利益不统一、运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同质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双创要素供给与流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对区域协同系统主体、要素与协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初步建立区域协同体系,用实践成果验证区域协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结构;数字化技术赋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但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面临着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化人才短缺;数字供给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场景不足等方面的挑战。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供给者精准识别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构建更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应用场景;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推动数字经济与公共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服务平台间的融合;提升村民数字素养,推进农村数字化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阐述数字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数字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具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和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时代价值;探讨当前数字乡村治理衍生出的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客体虚化和公共价值消解等风险;提出推动数字反哺、整合和搭建整体性数字平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价值创造是化解风险的系统性协同式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作为乡村建设的新领域,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安吉县鲁家村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该村的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规划村庄;依托乡村资源,发展产业支撑品牌;专业化运营品牌,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挥品牌主体力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树立正面品牌形象,实现多元化营销;提升乡村品牌质量,建设品牌保障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动美丽乡村规划先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机制、提升乡村品牌价值、构建乡村品牌化经营标准体系等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进军的关键举措,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为农业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传播、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当前,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村数字高端人才缺乏和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立足数字中国建设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了科学统筹,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着力加强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和跨区交互,加速建立规范标准和共享机制等优化路径,实现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普遍滞后,具体表现在缺乏专业发展规划、缺乏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和缺乏专业建设宏观指导。文章提出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协同为切入点,以创新协同途径为核心,以整合与共享资源为目的,建立协同主体之间互动共赢长效机制,全面推动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着重阐述了专业协同建设专业群、院系协同打造特色专业、校企协同推动专业工学结合和国际协同推动专业国际化办学四大协同途径。  相似文献   

9.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市场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差异性中找特色;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协同合作、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也有共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同程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性逐年增强。(2)从空间聚集的角度上看,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上海都市圈,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程度和数字产业化程度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需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利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乡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建设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政务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乡村绿色跨越式发展、均衡共享式发展、开放包容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如数字经济在农村环境下认同感缺失、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基层治理制度脱节等问题,提出采取依托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现代化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七项举措,以更好地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3.
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作为学生在校住宿、餐饮、洗漱、闲暇、玩乐的场所,在加强家校沟通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仍存在前期设计忽视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缺乏功能品质、建成空间脱离育人实际等问题。需要通过确立人性、品质、美好的建设理念,革新生活空间的功能定位,坚持规划、达标、特色的建设目标,推动政府—学校—家庭联动建设空间,以及发挥公益机构的资源拓展等路径,多主体协同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4.
系统推进高校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提升人才专业实践素养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教学七要素”理论及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核心要素为指引,构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素分析框架,据此分析东、中、西部20所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特征,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发现,高校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技术环境导向与教学方法引领特征;同时,教学改革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高校在改革方向、策略和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帮助高校实现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顶层引领、组织保障,全面均衡推进教学系统改革;规范建设、素养培育,不断强化教学改革实施能力;服务支持、技术融合,共创共享实验实训数字基座;理论推广、文化创生,协同构建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杨红荃  艾杰 《职教论坛》2023,(7):120-128
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力量,以追求城乡共同富裕、繁荣乡村数字文化和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彰显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独特价值。通过积累有效资本、更新不合拍惯习,助推数字要素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数字乡村建设活力。具体体现为积累乡土性文化资本、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技能以及数字化心理资本,更新农民“感性稳定”“被动参与”“能力欠缺”以及“旁观角色”惯习。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加强与相关场域主体的合作,优化数字技术支撑的资源服务,构建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体系,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浙江省宁波市探索多元路径进行有效破解。一是构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市级教师发展中心示范引领、多元培训机构协同供给、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落实推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二是依托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全员教师在地化培训、领军型教师精准化培养,形成覆盖全体乡村教师的序列化培训体系;三是通过建立动态补充机制、建构差异化补助体系等,建立惠师赋能的乡村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改革有效助推了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习共同体建构对于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中存在合作意愿不强、协同共建氛围不浓、共同体成员结构单一、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构新时代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需从强化教师合作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转换组织方式、注重骨干引领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使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更有实效,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宝贵机遇。立足于微观、中观、空间、宏观四个维度的框架,探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微观层次,数据和信息的交互有助于实现农产品市场动态供求均衡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拓展;中观层次,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推动传统产业的重塑再造,又为产业链路纵向与横向的拓展开辟空间;空间层次,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将经济中心的极化效应转变为辐射效应,增强县域经济产业承载与要素融通的功能;宏观层次,数字经济能够带来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给予乡村产业振兴技术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加快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对于落实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实现科技发展新突破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有组织科研面临着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协同创新能力弱小、跨部门协同攻关乏力等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文章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基于整合、协调、网络三维度,提出党建引领、制度统一、资源均衡、信息共享、网络关系等影响有组织科研的五大关键变量,并探究其与协同创新能力的作用关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重庆市各高校有组织科研的273份有效数据。通过多重中介模型分析发现,党建引领通过加强统一制度建设推动构建多主体合作网络关系;合作网络共同体以推动资源均衡分配、加强信息共享的方式为中介,为有组织科研提供各类充足的资源保障和关键的信息赋能,从而对协同创新能力施加影响。文章为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实证证据,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基于“技术-理论-情景”的分析框架,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嵌入数字技术应用与乡村社会达成深度耦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生结构性重塑,赋予乡村振兴强大数字动能。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还处在初步探索期,存在数字设施服务相对薄弱、农民数字素养相对较低、数字项目资源分配不均、数字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不足和数字形式主义等现实梗阻。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优化数字环境,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注重主体赋能,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数字资源分配公平;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多元数字供给机制;规范数字秩序,推动数字乡村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