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德教育曾经是师德失范行为防治的唯一治理模式,后来演变为师德失范行为防治的治理模式之一,但其始终是师德失范行为防治的基本或首要治理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德教育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往往沦为工具主义、理想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工具主义、理想主义和形式主义师德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会分别通过认知偏差机制、情绪无感机制、意志伪善机制导致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基于此,为防治师德失范行为,提出建设学校伦理实体,将伦理道德决策纳入师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倡导参与式讨论与实践,将教师共情置于师德教育方法的中心;监测并调控学校伦理道德氛围,优化监督、问责、惩处的师德管理举措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强化对问责结果后续管理的"一票否决制",只是惩处师德失范行为的权宜之计,建构并完整实施师德问责体系,才是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本之策.为分析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对154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德问责中的问责主体、学校(连带责任客体)对师德问责的重视程度、国家师德政策(问责内容)的具体性、问责结果及其后续管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要完善师德问责体系并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合理设置问责主体、提高学校对问责的重视程度、增强问责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保证师德问责结果及后续管理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3.
强化对问责结果后续管理的"一票否决制",只是惩处师德失范行为的权宜之计,建构并完整实施师德问责体系,才是治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根本之策.为分析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对154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德问责中的问责主体、学校(连带责任客体)对师德问责的重视程度、国家师德政策(问责内容)的具体性、问责结果及其后续管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要完善师德问责体系并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合理设置问责主体、提高学校对问责的重视程度、增强问责内容的可操作性和保证师德问责结果及后续管理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导致的政策执行失灵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命题。社区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建构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模式,分析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问题,可以探究社区教育政策内容有效转化为实现效果困境的原因:社区教育政策滞后,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随意性;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度行政化,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单一性;社区教育政采资源短缺,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利益性。因此,完善国家层面的社区教育政策,可以从政策源头上避免政策执行主体因政策模糊而出现的政策偏差。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制衡,可以改变行政化路径依赖。在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博弈中.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寻找各方利益均衡点。这是避免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7,(5):14-18
2009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目标偏离现象。通过对上海、安徽、河南三省市1000位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8次结构性访谈,发现绩效工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县域教师与公务员工资出现新的差距、学校层面绩效考核工作异化、绩效工资政策激励目标空传等问题。执行偏差的表现是因绩效工资政策模糊导致的残缺式执行、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健全下的政策替代、群体及组织结构复杂下的象征性执行。建议从构建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高位推动善政、开展整体治理,推动多元共治、形成绩效共识,落实法定工资、建立绩效工资改革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大学教师学术失范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对62所本科院校3021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个人因素方面,最高学位、所属学科、规范有效性认知、压力感、不公平感与失范显著相关,规范有效性认知、最高学位、所属学科、不公平感对失范的影响最有力;第二,环境因素方面,同事失范行为、被举报可能性、同事不赞同、惩罚严厉性、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学校容忍度均与失范显著相关,同事失范行为、学校容忍度、规范教育、同事不赞同、诚信氛围的影响最有力;第三,与个人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对失范的影响更大。鉴于此,防治大学教师学术失范应加强规范教育并加大规范执行力度,创建道德共同体并营造诚信学术氛围,重视前期预防和后期补救而不能仅寄希望于加大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办学理念实施偏离,重升学轻育人;教师素质提升有落差,重教学轻科研;教学方法有偏差,重数量轻质量;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滞后,重形式轻实效。对此,以新课改理念为引领,认真思考并提出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对策:树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追寻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师德规范和能力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陈香 《教育探索》2012,(10):102-103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主流虽好,但仍存在诸如教师重名利轻奉献、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敬业奉献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师德修养与实践;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0.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科研业绩评价,轻教学质量评价;重"双语教学"形式,轻"双语教学"效果;重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教师主体作用发挥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四个认识误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复杂,包括市场经济复杂因素的影响、国家管理政策与学校管理的偏差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等.推进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必须努力澄清和矫正这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1.
陆道坤 《教育科学》2015,31(2):64-70
师德失范事件频发,困扰高等教育发展。师德失范事件未得到有效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程度的不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制度缺陷,将师德治理上升到战略层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师德治理战略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实现师德失范治理由"治标"到"治本"的过渡,即师德失范现象的全面整治、师德制度机制系统建设、师德文化的全面构建在内的"三步走"实现师德失范现象的标本兼治,以师德失范事件的严厉整治使教师"不敢失范"、以科学的师德制度建设使教师"不能失范"、通过师德文化建设使教师"不想失范",实现由"不敢"、"不愿"到"不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事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透视学校课后服务执行的动态过程,揭示隐藏于其中的实践逻辑及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遵循着"权益性执行"的实践逻辑,表现出"重策略而轻规则"、"重硬指标而轻软指标"、"重短期而轻长远"的特征,造成了"高参与率、低实效性"名实分离的执行偏差.政策制定的一统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加码与学校组织运行资源匮乏、教育竞争的愈演愈烈与学校关系网络下的共谋行为分别为权宜性执行的生成提供了制度空间、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需要统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转变,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执行合力.  相似文献   

13.
在2019年4月至2023年5月教育部公开曝光的76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中,有31项涉及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其中撤销教师资格、从业禁止等行政处罚形式被频繁使用。从法学层面而言,此类行政处罚存在命名不当、处罚情形超出法律法规限定、同案不同判以及与其他处分形式衔接不当等问题。结合《教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建议提升高校师德失范行为行政处罚依据位阶、明晰行政处罚依据内容,建立阶梯化的高校师德失范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依职权化的处罚听证程序,并将师德失范行为人的权利救济纳入司法范畴。  相似文献   

14.
教师道德失范指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现象与行为,属于职业道德失范的范畴.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德育主体性力量的缺失.教师道德失范的类型主要有教师目的型、价值取向型、情感型和传统型.制度缺失是教师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制度规范体系与内容不完善;制度目标不明,存在制度性的偏差;制度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存在制度性的矛盾与冲突,缺乏"制度共识".制度重建是消解师德失范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而高尚的师德则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六重六轻”上。即:重功利,轻政治;重专长,轻思想;重谋财,轻敬业:重教学,轻育人;重竞争,轻合作;重自我,轻自律。  相似文献   

16.
师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各种师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公众对师德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师德失范行为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教师的师德失范更成了关注的焦点。基于此,管理部门加大了高中师德监督与考核的力度,纷纷出台了各类考核办法,开始尝试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当前师德失范现象频现报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师德建设正面临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个人意识的觉醒、学校师德考核制度亟待加强、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存在偏差等方面的问题或挑战。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引导社会形成对教师形象的正确认知,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师德治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一些高校对师德治理重视不够,师德治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教师敬业精神欠缺,功利思想严重,育人意识淡化,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本文认为,高校师德失范需要在社会控制理论指导下,通过强化高校的师德治理,建立师德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主体出现偏移,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等环境因素,致使部分教师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和实惠,出现师德失范。对此,文章提出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政策导向,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等措施,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广西高校师德评价体系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才轻德、重定性轻定量、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影响了师德建设的效果.新时期广西高校师德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突出以教师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实现师德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