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长与<山海经>》蕴含了鲁迅对阿长深厚而复杂的感情,这份感情通过巧用不同手法和形式得到体现:叠加运用对比手法,充分展现儿时单纯质朴的感激、敬佩之情;交错运用双重叙事视角,体现情感从儿童感性认知到成人理性认知的螺旋式深化;运用并列结构标题强调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心中不仅位置同等重要,而且二者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他心中最为珍贵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叙写真实,情感浓郁,构思精巧。其艺术美体现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热心、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从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风俗,还可以了解到独特的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深情。  相似文献   

3.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4.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研讨如何运用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评价结构层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随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实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可见可测,促使教学评一致。  相似文献   

5.
对《阿长与(山海经)》的研究已可谓硕果累累。一方面这些成果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鱼龙混杂的见解也使我们眼花缭乱,盲目照搬也可能误导教学。我认为,对教参、资料上的各种观点、意见、方法必须坚持“拿来主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充分发挥这篇优秀范文的指导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6.
被宋庆龄赞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让语文教育走到了关注学生生活意识的格局。教师应致力于开拓语文教学空间,着眼于用教材中学生关注的内容来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新鲜课堂。文章重点分析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例子,并指出教师应深度挖掘文本的"生活味",以精准戳中学生阅读的"敏感点"。  相似文献   

7.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在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中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则写出了对她的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本文是如何把这一人物形象写得如此清晰?我认为应该得益于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中年时期为回忆儿时保姆长妈妈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技法均有可学习借鉴之处,诸如欲扬先抑、雕琢细节、详略安排、视角转换、表现手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写作技法的讲解,可让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赏析语言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聚焦作文教学中选材平淡、内容空洞、思路单一等问题,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讨经典课文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通过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素材提升选材能力,激发合理想象丰富人物形象,以及设计与人物对话的任务拓展思维视角,建构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种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作文素材匮乏和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还能显著提升逻辑思维、细节描写和个性化表达水平,为优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初中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应该从体味关键词、梳理情感线索、拓展文化背景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2.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一般被认为是反映阿长的愚昧迷信,有损阿长形象,这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存在冲突。对此,可以采用孙绍振的错位理论分析人物间认知错位以及阿长自身认知的错位,揭露封建传统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理解鲁迅对阿长深切的同情和自责,品味错位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为思辨性阅读提供绝佳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向读者讲述作者与保姆阿长之间的往昔故事。童年感受与成年回述的情感差异是指幼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评价是不同的。本文从琐碎小事、长毛故事和《山海经》绘本三个方面解码其中的情感差异。无论是童年感受还是成年回述,作者都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敬重、感恩和无限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三题定位,思辨读写”作为初中思辨思维提升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对于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三题定位,思辨读写”的角度出发,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结尾部分的柔性抒情,迥异于鲁迅一贯的刚性抒情风格。鲁迅以这部分的柔性抒情为篇性枢纽,运用庄谐相生的笔法、主体与背景关系的巧妙设置、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等叙事策略,既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情缅怀,也隐秘地传递了返回故乡、返回往昔,为自我心灵疗伤的写作意图,甚至还接续了人类黑暗体验的通感,衍生出生命哲学的意味:生命的死亡就是回到生命的起源——“大地母亲”那里去。因而,文章变得情韵隽永,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散文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双重特点。就散文的真实性来说,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应该从昔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双重视角切入。据此可以发现,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态度始终没有变化,但是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写她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对她不满、敬意转为认为她是真正的“人”而对她忏悔、同情和祈愿。就散文的文学性来说,鲁迅采用了忠实于记忆和有意去改编两种书写策略。其中有意去改编采用了强化(阿长与《山海经》)、削弱(阿长的死)和遗忘(阿长买、送《山海经》的时间)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线教师.对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的安排我是有异议的。当《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课文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幅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的世事图.勤劳善良这些人性中最精华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几乎一文不值。当勤劳善良和失意孪生,和智慧决裂.和冷漠对峙,当无数的“父亲”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依旧无法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