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茨贝尔与大象》的先行研究中没有用到空间论,也没有从《奥茨贝尔与大象》文本中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该文以《奥茨贝尔与大象》为文本,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为理论基础,探究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次研究结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角度分析大象的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及故事中隐含的社会现实,主要围绕代表森林异界的大象在人界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象所居住的森林异界与人界之间的关系。最终由大象被压榨说明异界与人界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斗禾 《文化交流》2010,(5):39-41
孙建江是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童话艺术空间论》《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等专著。初识孙建江给我以平和沉稳却不乏儒雅的印象。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他是一员有追求有建树的骁将,然而他的创作成果也很丰硕。其实他早在10多年前就出版了《雨雨寓言集》。  相似文献   

3.
从1997年到2007年,韩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产品在我国风靡了10余载,使很多中国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文化与价值认同。该研究以我国观众对《大长今》的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大长今》受众进行考察,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感知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语义差异量表、三维空间图并辅以文本分析考察观众对角色的意义建构。希望通过观众对《大长今》的解读,考察观众对韩剧的解码特征,研究韩剧在我国的受众群,分析受众对韩剧的解码方式、偏好及解读差异,进而为我国受众研究积累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5.
伊沙作为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立足生活本体和经验本位,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个体思考,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解构性的策略还有幽默的风格表达,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深刻的内涵。他在诗歌《回答母亲》中设置了多重对立模式,在时间上呈现出过去与当下的断裂,思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背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与距离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6.
本期以新华社的《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和英国《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中《寻找爱情,自由并不是答案》为案例。选取了民主这个对外报道亟待向世界说明的中国话题,以细化描述和直接引语回答海外读者疑问:分析了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包装事实的报道方式,指出改进对外报道手段,有利于实现与海外读者话语体系的对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的一档美国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改编版《极速前进:冲刺中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飞速变革的世界,仁者依旧。他能与万物浑然一体,独自享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这是一种能力。司马云杰写作此书,提神太虚,"入于寥天一"高处,唤作大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独于天地精神往来,日以继夜,以游无穷,写出了这本中国五千年至七千年的精神史,这真是一次壮举!司马先生说,"汉有略、晋有疏、唐有典、元有考、明有补、皆有所成,但唯独没有精神史。"精神史是真正的文明史所在。"中国精神史,绵延几千年,贯通几千年,而无《中国精神通史》之撰写可乎?"他要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个深厚博大的精神世界,才得以高明悠远的存在,他"要为解决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问题提供一个精神史的借鉴",为"中华民族何处安身立命提供性命之理"完成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在2011年11月5日发表文章提出要警惕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为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建设敲响了警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结合适度,必会实现双赢的目的,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结合过度,却会使文化失去了精神属性,产生大量文化垃圾。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渐为人们所重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提升自身竞争力也逐渐成为各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地域性群众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的受众多、覆盖面广、受众主体辨识力不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的导向属性,适度利用商业的推手作用。趋利避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空间传递给使用者的精神信息,是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作用力。文章试图通过城市设计方法合理表达城市核心空间的文化性,目标选取为银川市的清真寺建筑,经过调研、测绘与城市设计外部空间法则的建构实验,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周边建筑与清真寺在尺度与距离等问题中的主从关系,并对于实验过程做出合理性评价,展示从问题论到方法论的重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神曲"相继涌现,成为大众音乐文化的一处热点。尤其是歌曲《小苹果》,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爆红,为网络上下受众所广泛传唱。笔者以《小苹果》的走红为例分析当下大众音乐审美意趣,认为"神曲"紫红既有其自身艺术形式之因,也是社会环境、时代文化、受众心理等多重合力使然。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0,(5):164-164
杨立英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有效引领,除了确立广大网络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与认同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确立起其信念体系,即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网络受众自觉的价值信念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毕飞宇作品最关注的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平原》,也毫不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到"权力"上。在《平原》书写的王家庄里,权力无处不在,在政治、家庭以及爱情层面上都侵扰着老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着人性,使人无处逃遁。故此,本文将以《平原》的权力叙事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4.
"求实"是贯穿刘勰《文心雕龙》写作过程的基本精神之一,具体表现为其在立论、驳论过程中的实证精神,即追求文学作品的"务实弃华"。本文重在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实证方法及这种方法对后代学者论文、作文、研究学问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世界”的责任。其2018年以来持续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增加、表现力增强,空间成为提升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系列纪录片通过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细节与宏大场景、自然呈现摄制后台等方式,丰富了空间的叙事层次与内涵,不断加深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这揭示了国际传播的空间建构是一个多方参与建构和阐释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多元文本、多重参与、多媒联动,从而进一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18.
以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为例,认为选择关键词与论者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写作动机高下决定关键词选择后预期言说目标之高下。刘勰志存高远,《文心雕龙》选择49个关键词都与他的写作动机吻合。刘勰言说关键词所传达的讯息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9.
“国潮”咖啡馆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文化空间与消费对象,成为愈发具有显示度的空间媒介与文化媒介,展现出了“国潮”文化的历史性、生活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建筑文本的文化符号、实践场域的文化认同、精神载体的文化想象,“国潮”咖啡馆成为当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以“国潮”空间为载体开展国际传播时,应以文化真实感为基因、以文化创意感为底色、以文化生活感为支点,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探索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埃德加·斯诺的《远东前线》《活的中国》和书信集入手,梳理斯诺参观苏区并写作《西行漫记》之前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他对共产主义从怀疑、反对到同情、支持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变化。斯诺对苏维埃政权的褒扬和对共产党的肯定并不是从他去陕北参观以后才开始的,更不完全根源于共产党领导人对他的影响与教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立场,是建立在他独立的判断之上,这与他的冒险精神、他八年来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判断有关,也与他翻译编辑《活的中国》、与左翼作家和共产党"同路人"的密切交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