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对于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尚未有明确且全面的研究成果。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准确把握融入的原则遵循,规划好融入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责任与义务的生动体现。思政课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价值维度上回应“为何融”、内容维度上思考“融什么”、实践维度上探索“如何融”。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站稳理论课堂;以实践教学为支撑,激活实践课堂;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开辟一条“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的网络新渠道,切实提高融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干部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遵循。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干部培养历来都是党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重要环节。从内生性动力视角而言,可从四个维度分析如何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理论维度上锤炼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永葆纯洁高尚的政治灵魂;价值维度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建新功;目标维度上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练就过硬“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领;实践维度上练就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掌握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交通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内迁至西安,由此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的西迁精神.进入新时代,高校应重视西迁精神的育人作用,将其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与学校实际情况,从健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实践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复杂,对高校思政课形成巨大挑战,同时新媒体超越时间、空间等特点也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教育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以及延展性。改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效果,需要以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为先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整合其实践教学资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创新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说服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源头活水。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在“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等方面结合地域及学校实际创新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三种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兼顾学校思政课的本质和职业教育特色,在树立和突出职教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融入思政课堂、打造实践项目、厚植工匠文化等方面探索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全面擘画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标准则体现了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底层逻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地理课程标准为对象,采用文本内容和计量分析方法,发现地理课程标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生态”“科教”“发展”等11个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表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六大契合性主题,二者在历史与现实、目标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存在契合的内在本质,由此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构建融汇世界、面向未来的地理课程和培育高质量的地理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近年来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也进行了创新。将大思政教育的理念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运用在思政课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摒弃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本文的阐述主要是对大思政教育理念进行分析,针对当下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将大思政教育理念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融进高职思政课教育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本文围绕“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展开讨论,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总结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从增强师生实践教学意识培养与能力提升、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灵活配置、建立健全思政课长效保障机制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索提升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以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社会实践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疫情防控精神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伟大的抗疫精神蕴含丰富内涵,有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抗疫实践提供案例素材,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抗疫成效彰显治理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觉自信。运用疫情防控资源讲好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学生思想行为转化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着重以抗疫实践体现的思想理论增进学生认知,以抗疫话语独特的亲和力激发学生情感,以抗疫模范具备的示范作用强化学生意志,以明辨抗疫斗争的现实问题引领学生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目标方向。文章拟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梳理分析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促进成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以期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层面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将思政课称为"关键课程"和"不可替代"的课程,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探究基于大数据的思政课教学创新逻辑、创新方向,并提出创新实践路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通过上党课、学理论、悟道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入党教育,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政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认识,同时锻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在育人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高度契合,从而提高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在建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精神伟力,也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精神支柱,所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应然之义。融入的首要前提是以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为抓手,以融入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要求为遵循,进而探究融入的有效策略,让伟大建党精神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直抵大学生灵魂,沁润大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6.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是新时代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提振青年学生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的迫切需要.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渠道作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整合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剖析中国故事精神本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方...  相似文献   

17.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少先队员政治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少先队员开始对党、对国家形象有独立的认识。合理巧妙利用主题队会这一少先队活动形式,让少先队员通过亲身参与情感体验,在队会中历练、成长,成为集体的主人和时代新人,实现党史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有效融入。  相似文献   

18.
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历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力量,有必要积极而且有效地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必须充分理解"进课堂"的重要意义,必须全面领会十九大精神,必须深挖十九大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精神要点与2018年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金课”要求的解读,对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程的学情与存在困境的分析,从教学角度出发提出打造思政“金课”的路径:保证课程的理论厚度,用专业视角挑选教学素材,积极运用社会热点素材,利用本地文化优势开展实践教学,严格课程考核等。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教师以其本身所具备的多方面思政工作优势可有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文章从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参与教学过程各环节、搭建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以及建立课程思政保障机制等角度提出了优化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