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讲述《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时,发现无论是人教版、岳麓版,还是初中、高中的教师教学用书。都没有说明“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发现对“两弹一星”具体所指也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宋濂在他的赠《送东阳马生序》里,运用现身说法,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期间求学问师的艰难情形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晚辈后生的殷切期待和勉励之情。编节选原编入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课本里是具有见地和现实意义的。该课的内容,正如作所言.“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教师教学用书》着重分析强调的也正是作的“勤”和“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49页对“二战以来美国历届总统”进行了注释。该注释忽视了美国总统“届”与“任”的区别。注释原文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7课<端午的鸡蛋>中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句中"与有荣焉"是引用古人常语,教材脚注中释日"因而也感到荣幸".这个注释中的"因而""也""感到""荣幸"四个词都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法与被解释语"与有荣焉"对号入座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70年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既方便我们认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中国70年顺利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同时,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可进一步凸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正是这70年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中国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既方便我们认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更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中国70年顺利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同时,通过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可进一步凸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1.
对于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人教版《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84页正文及插图所配文字说明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版)第248页多次表述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那么,原标题到底有没有这个“的”牢呢?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57-57
问:《雷雨》(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和“我会写”中的“垂”字是倒数第二笔“横”最长,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是从上面数第二个横最长,到底怎么写正确?  相似文献   

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学习频数与频率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关系,深入学习统计方法,深化统计思想,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王新明 《今日教育》2006,(7S):65-67
【教学设想】《了解空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说明中,有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崇尚俊老师的《这个“有”字不能省》(《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4—5期合刊)认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7页四处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有”字。其实在这一问题上,崇老师引证的材料有些陈旧,教材使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准确的,无须修改。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