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有一本以8~12岁孩子为对象的杂志,取名《狼崽子》。在中国一讲狼便容易想到《东郭先生和狼》。法国人反其道而用之,他们语言中的狼崽子大概和我们的虎虎有生气这个词儿差得不远。小明也在8~12岁这个年龄段,他每天在长大,兴趣好像也每天都在变。一种乐趣新鲜不了几天就换花样。他拿一摞卡片,向父母提问,比如:猫从高处跳下时为什么前爪落地?哪位法国总统曾经从火车上掉了下来?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他还时不时地为他读到的新的手工做玩具的方法而欢呼雀跃并马上立竿见影动手实验,还有的时候他将新的一期《狼崽子》附送的明星招贴画贴…  相似文献   

2.
孟湄 《大中专文苑》2011,(10):36-37
法国有一本以8岁至12岁孩子为对象的杂志,取名《狼崽子》。在中国一讲狼便容易想到《东郭先生和狼》。法国人反其道而用之,他们语言中的狼崽子大概和我们的虎虎生威这个词差得不远。我的儿子也在8岁至12岁这个年龄段,他每天在长大,乐趣好像也每天都在变。一种乐趣新鲜不了几天就换花样。他拿一摞卡片,给我们提问,比如:猫从高处跳下时为什么前爪先落地?  相似文献   

3.
鹤和狼     
狼特别馋,吃东西连吞带咽。据说,有一只狼在宴会上吃得特别急,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狼已经没法喊叫,眼看快要送命了。很幸运,一只鹤刚好路过,狼焦急地向鹤打手势。于是,鹤马上走过去并给狼开始做手术。鹤从狼的喉中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狼付给一定的报酬。狼说:“你要报酬?真是开玩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我还不够厚道?去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子上!”(选自《拉封丹寓言》)文前文后:拉封丹,17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寓言诗》和《故事诗》等,其中《寓言诗》共收入了239首寓言诗。他的作品寓意深刻,有不少…  相似文献   

4.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这篇寓言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中山狼》改写的。法国著名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一首寓言诗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我们教学寓言故事,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领会其中的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写了这样故事: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狼不仅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他。最后来了一位老农,用巧妙的方法,打死了狼,救  相似文献   

5.
法国有一本以8岁至12岁孩子为读者对象的杂志,取名《小狼》。我的儿子也在8岁至12岁这个年龄段,他每天在长大,乐趣好像也每天都在变,一种乐趣新鲜不了几天就换花样。他拿一摞卡片,给我们提问,比如:猫从高处跳下时为什么前爪先落地?哪位法国总统曾经从火车上掉了下来?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他还时不时地为他读到的做手工玩具的新方法而欢呼雀跃,并  相似文献   

6.
为狼辩白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把狼当作邪恶的化身。《大灰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山羊》等著名典故,更使其声名狼藉。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其独到的视角写了一本书<怀念狼》,我想,这本书对于公正地看待狼,也许有些好处。在诸多动物中,狼是给人印象较深的一种。我国《本草纲目》中提到过狼:"狼居住在洞穴中,比狗大,尖头尖嘴,……它的声音能大能小,它的肠直,所以鸣叫时后窍都会开动。把它的粪便  相似文献   

7.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8.
<正>《狼》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收录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所以《狼》从体裁上来说是一篇小说。很多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基本上按照小说三要素来展开,即按照"遇狼——惧狼——防狼——杀狼——笑狼"的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进而分析文章的主旨,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设计太过生硬,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和开放性,类似于"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狼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狼》写了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共三则,第二则被选人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成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还有《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  相似文献   

10.
狼崽子丢了,老狼遍寻不着,心里很焦急。 小兔前来报信说,它看见狼崽子被老虎吃了。 老狼一听,痛苦万状,它一把揪住小兔,吼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先生说:“人在降生的那一瞬间并非是人,而只是带着培养成人的可能性而来到人间的。如果一个婴儿在狼的社会中成长,那么,尽管他的形态是人,可他的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会变得与狼一样。”(引自《儿童文学引论》)上笙一郎这一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论的,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十九世纪法国医生伊塔尔对阿贝伦森林  相似文献   

12.
<正>主角,必须是纯种草原狼狼是小说《狼图腾》的绝对主角。我和导演阿诺从电影《狼图腾》筹拍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狼图腾》电影的主角必须是狼,必须是纯种蒙古草原灰狼,而绝不能用狗或山寨狼替代。否则,电影必败无疑。阿诺与我击掌,完全赞同我的意见。然而,狼在哪里?狼能按人的要求表演吗?狼能否担负起电影主角的重任?全世界的电影大导演们都知道,狼是天下最不能被人驯服的,又是最危险的猛兽。而且,《狼图腾》  相似文献   

13.
说“假寐”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活脱脱地把那只狼的狡黠和“狼性”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的《狼》一文,与此配套的图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论述其主旨的: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或者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以为,这种解读仅仅是对《狼》的显性理解。本文拟以蒲松龄生平经历和《聊斋志异·狼三则》作为依据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1.《狼和小羊》一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所作,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所作,流传很广。其基本情节和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写小羊在溪边喝水,狼寻找许多借口,最后吃掉了小羊。狼喻残暴的统治者、压迫者,羊喻弱者、劳动人民。《狼和小羊》揭露大大小小统治  相似文献   

16.
新千年以来,“狼文化”在我国渐热起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到张洪海的《狼-孤独的守望者》,再到从国外引进的《狼图腾》等纷至沓来,热销不衰,赢来国人的一片叫好声。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选的《狼》一文,实际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巨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屠户所获颇丰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先劈前狼之首,后断打洞狼之股,从而将两狼击毙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预示了狼的必然下场。  相似文献   

18.
[创意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选的《狼》一文,实际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巨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屠户所获颇丰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先劈前狼之首,后断打洞狼之股,从而将两狼击毙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预示了狼的必然下场。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马的世界》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题。第六单元是描写人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它们分别是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和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章不仅反应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20.
(课前音乐……《狼》——狼的图片,乐声渐小)师:这是加拿大音乐人马修连恩写在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狼》前的一首小诗,大家一起来读。(音乐起,学生读)这就是狼,(翻图片)狼的野性、狼的傲气都蕴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