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硝酸与铜反应,会产生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但是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会立刻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氮气体。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
初中化学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80页[实验5-2]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锥形瓶中,[实验5-3]活性炭(或木炭)投人到水中滴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振荡,看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一实验现象.说明活性炭(或木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案例一:在高中化学苯和芳香烃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做制取硝基苯的演示实验时,往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体中滴加苯的速度快了一些,试管中产生了较多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下课后,有几位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滴加苯时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是否是高浓度的硝酸分解的产物?(2)既然反应过程中硝酸发生了分解,是否说明苯的硝化是放热反应?(3)如果苯的硝化是放热反应,为什么实验室制取硝基苯还要水浴加热?(4)不水浴加热,能否制取出硝基苯?对于学生提出的这样几个问题,我…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讲木炭的吸附性时 ,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 ,而是指导学生 ,先观察木炭分别放入盛二氧化氮的集气瓶和盛红墨水的烧杯里的现象 ,根据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红墨水的红颜色到什么地方去了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从而抓住这两个演示实验 ,所反映出事物的特征 ,即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 ,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这两个演示实验 ,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效果更好。1 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  在锥形瓶内首先收集一瓶干燥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迅速放入已经…  相似文献   

6.
1吸附褪色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  相似文献   

7.
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氧遇到空气,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_3(稀)=3Cu(NO_3)_2+2NO↑+4H_2O 2NO_+O_2=2NO_2 (无色) (红棕色) 在试管中做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由于试管中的空气很难被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尽,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立即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因此很难看到真正无色的气体,也就很难使人确信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而不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若改用注射器做这个实验,使生成的一氧化氮与空气隔绝,就能看到生成的气体确实是无色的一氧化  相似文献   

8.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9.
鉴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的几种方法黑龙江省佳木斯农业学校(154007)吴发远二氧化氮和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而且都具有刺激性气味,都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二者的性质有相似处,如何鉴别呢?1.溶水法:在装有红棕色的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少量水后振荡,...  相似文献   

10.
李远进 《化学教学》2001,(7):8-8,38
在氮气一节的教学中 ,我用下面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取 2 0 0mm× 18mm试管一支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一氧化氮气体 (在试管中还留约 1mL水 ) ,用橡胶塞塞紧管口 (课前准备好 ,这样收集的一氧化氮气体可保存 2天以上 )。演示时保持试管竖直向上 ,打开胶塞 ,试管中的气体迅速变为红棕色 ,待试管中气体全部变为红棕色后又用胶塞塞紧试管口 ,上下振荡试管 ,使二氧化氮与水充分反应 ,红棕色很快消失。此时将试管管口竖直向下没入水中 ,打开胶塞 ,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待气体…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硝酸、硝酸盐”一节之后,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给硝酸钠晶体跟浓硫酸和铜共热,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用这种方法可以鉴定硝酸盐吗?……”给硝酸盐晶体跟硫酸和铜共热,能产生红棕色气体,这是实验室检验硝酸盐的常用方法,但有时因为所用硫酸浓度太大,常会发生红棕色气体持续时间很短,且时隐时现难以看清的现象。本文将阐述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介绍怎样通过有关实验,找到了适宜的硫酸浓度。  相似文献   

12.
设计改进此实验的出发点:1是实验装置与教材图示基本一致,2是力求简便易行,3是达到反应中铂丝继续红热和生成明显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供老师们参考。 实验过程:首先,将两根铂金丝缠成罗旋  相似文献   

13.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新编高中化学《必修》课本第一册168页指出: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并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毒,易溶于水。就这些问题来讲,学生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初次接触,比较陌生,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进行演示。教师讲课时...  相似文献   

15.
首先,使锥形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塞上欢孔橡皮塞。然后,取几小块木炭放入坩埚中烘烤一下,(烘烤的目的是赶走木炭多孔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讲木炭的吸附性时,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而是指导学生,先观察木炭分别放入盛二氧化氮的集气瓶和盛红墨水的烧杯里的现象,根据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红墨水的红颜色到什么地方去了?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抓住这两个演示实验,所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即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这两个演示实验,还可以进行如下改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184页,有这样一道题:“用大量筒收集一筒二氧化氮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一会儿看到量筒里红棕色气体消失,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筒溶积的2/3,再往量筒里通入适量氧气,又出现红棕色,一会儿红棕色又消失,液面又上升,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该题中的“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简容积的2/3”一句有两处叙述不够准确,特提出与各位商榷.由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的1/3…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义务教材第二册第 12页有这样一则实验 :如图 1,把一个装有空气的瓶子倒着放在装有密度较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使两瓶口相对 ,两瓶口之间原来用一块玻璃盖板隔开 ,当抽掉盖板后 ,可以看到 ,下面瓶子里的二氧化氮虽然密度比空气大 ,但仍然运动到上面的瓶子里。由此来说明气体分子间的扩散现象。这一实验 ,无论是从原理还是从操作上都无可非议 ,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现 ,许多教师嫌二氧化氮扩散到上面瓶子里的速度太慢 ,而把两集气瓶换一下位置。当抽去玻璃盖板后 ,可以见到二氧化氮气体非常迅速地运动到下面的空气瓶子中 ,…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1982年第一期刊登了“二氧化氮溶于水实验”的建议。看后提出如下意见:为证实NO_2和水反应放出1摩尔NO,我使用浓硝酸与铜反应,当大量产生红棕色NO_2气体时,用带塞导管将NO_2导入容量为20毫升的试管中,收集满后,立即将试管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里,此时可以清楚观察到NO_2溶于水,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消去。当水位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实验方法,能清楚地观察到氨催化氧化时产生的棕色的二氧化氮,解决了教材中实验不能看到棕色二氧化氮的问题。同时,采用了二氧化二铬作催化剂,降低了教材中实验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