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幼儿园区域运动中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劳动教育融入区域运动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园教学的现实情况,从中提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将劳动教育与区域运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因此,劳动教育在幼儿园区域运动中的渗透,应该以劳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根本,才能形成区域性质的劳动教育,进而提升幼儿劳动意识,发展幼儿劳动能力,丰富幼儿劳动情感。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单一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和劳动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现实需求,均要求以区域为单位落实与推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区域推进应以市域为单位,组建"内生力"与"外推力"合一的推进主体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明晰区域推进的目标与方案,设置多层次、多样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推动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同时,要形成包括专任师资、资源和环境氛围在内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中小学校构建了课程研发、实践服务、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了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通过统筹资源,成立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劳动教育的学段目标和能力描述,构建“食、礼、传、耕、创、数”劳动六艺课程;通过“基地上课”“送课到校”“职业主题研学”“线上劳动教育”等途径,满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劳动技术课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直接的课程载体,开足、上好劳动技术课是对党中央倡导劳动教育的首要回应。苏州市近年来在区域层面探索劳动技术"微项目群"的建构与实施,寻求劳动技术课程的有效落地方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找到一条可操作的路径,成为区域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价值观塑造有赖于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离不开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区域课程教研。“教研主导,行政保障”是劳动教育步入新时代迈上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珠海市将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纳入区域教研版图,明确劳动教育归属于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劳动教育市级公开课和公开日制度,围绕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两大主题,开展专业化评课,以两节公开课为例,分析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和渗透课评价的思路和要点。  相似文献   

6.
王怀阳  黄达厅 《天津教育》2023,(30):125-127
<正>传统的小学劳动主要依靠学校的实践教学,而忽视了小学劳动的理论教育和协同教学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论意识,还会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区域协同育人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还能够推动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领域了解综合的小学劳动教育。为了推动这一价值的落实,小学劳动教育者应该对协同区域育人劳动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一、区域协同育人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一)为学生解决成长中的身心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旭升 《中国教师》2024,(1):116-118
<正>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弘扬积极劳动精神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探索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区域范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探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秉承“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通过通识教育、文化宣传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为区域发展服务,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9.
高职专业技能教育是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其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体系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高职教育要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育等方面自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的实践中,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增长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高杰 《辽宁教育》2023,(24):85-88
沈阳市铁西区以传承“老工业精神”为劳动教育发展内驱力,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一三”劳动教育实施模式,重点介绍一个网格化推进框架(全域推进、课程丰盈、多元评价、强化师资)、一条资源集群主线(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学习场和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体验场)、三个动力系统(价值带动、项目驱动和研学撬动系统)的有效策略,助力劳动教育常态化优质落地。  相似文献   

11.
胡晓华 《辽宁教育》2023,(10):26-29
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大连市甘井子区结合已有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区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通过创新“一统三依托”机制集群、优化区域引领资源集群、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集群,促进劳动教育在区域扎实推进、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体察劳动现象,制订自我规划,涵养成长志气”“感受家乡变迁,感悟劳动意义,厚植圆梦底气”“体验工匠精神,参与科技活动,塑造报国骨气”三方面,介绍了初中劳动课程思政的区域追求。针对区域劳动课程思政推进,提出“两核三项”式劳动教育课堂,并从传递劳动技术迈向服务学生德行成长、注重劳动教育及其支撑系统的渗透和融合、始终将课程价值和学生成长置于课程核心地位、进行科技赋能劳动教育新尝试等方面,阐述凸显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课堂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曦  陈超楠 《教师》2020,(8):104-105
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本劳动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精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劳动教育真正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切实在一日生活环节、综合节日主题、区域自主游戏等活动中促进幼儿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等的发展,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积极地探索和学习相关劳动技能,产生愉悦、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吕杰 《天津教育》2020,(32):120-121
本文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品质、智力等方面阐述劳动教育价值,对城乡接合部区域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均比较匮乏,文章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立足区域实际,实施"幸福教育",探索了新时期地理劳动教育的途径、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学科融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孵化器;注重文化契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阵地;突出主...  相似文献   

16.
目前,贵州省中小学校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本文基于劳动教育有关政策发展特征,对贵州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创建等方面进行研究,认真梳理贵州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经验做法,以期对各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从劳动教育政策发展特征中更加清晰地、准确地组织开展全省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创新     
《人民教育》2020,(24):14-15
<正>俄罗斯:重视将公益性元素纳入劳动教育近年来,俄罗斯通过制定和调整法律政策,为组织儿童、青少年社会公益性劳动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公益性劳动成为中小学和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俄罗斯幼儿园特别重视将公益性元素纳入学前儿童劳动教育计划中,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设计了儿童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比如组织小班儿童捡拾幼儿园及周边区域的落叶,用小铲铲除积雪;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探索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实施,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区域行动路径。一是在挖掘课程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构建序列化课程目标、设置结构化课程内容,建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课程。二是依托四阶段模式和规范化评价,优化统整课程的实施。三是通过彰显校本特色、拓展资源场地、培养专业师资等策略,为统整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为进一步贯彻“五育”并举和巴中市委“四质工程”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巴中市恩阳区确立了“以劳育德”理念和实施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探索实施劳动教育路径,基本建构起区域劳动教育体系,全区各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深化劳动教育政策创新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对于劳动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研究运用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内容创新点与关注点整理编码,并对创新程度较高的八个子节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关注劳动体系的构建、支撑保障、实践活动等,建议未来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区域特色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政策创新,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