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模式尚未明晰,实训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实践如何开展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在探究深度学习融入高职实训教学具体路径基础上,综合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专业实训课程为例,探究了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高职实训教学模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期提升高职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已成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学习不太深入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习者必须改变固有思维习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深入分析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内涵特征与实现过程基础上,提出实现深度学习的4个过程阶段,并提取批判性思维培养的7个核心过程要素。通过分析各核心过程要素特点和作用时机,将其融入深度学习4个过程阶段中,构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活动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构建了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合作学习框架。依据深度学习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混合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促进效果。研究表明,混合式合作学习对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对思维水平和积极情感体验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普遍缺乏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将创新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是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合作性学习作为一种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将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有机结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接受知识的初级阶段向认识、反思、产生新知识的高级阶段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崇拜知识向挑战知识的创新型模式转变,有效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具有优秀的人格特征、能力特征和素质特征。近年来,深圳技师学院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始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大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练得技能、养成人格的同时也开发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师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师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改变混合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文章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结合在线学习的特点,调整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借助雨课堂对线下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考核模式提出了改革措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践证明,该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和思维拓展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链,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文章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面向新型工业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训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训课程也正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按照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建设的要求,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对微电子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目标、体系构成、功能分区、教学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旨在构建创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的主旨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如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就必须要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通过构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路径,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设置、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内容、师生共同培养的文化精神和构建学校自身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人才。通过国家强化职业教育理念,政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学校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代的要求决定了高职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观念。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秀地域文化,把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创新性等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提升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的技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营造课前情景式项目体验、课后个性化实训的教学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激发、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领悟.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韩冬梅 《成人教育》2023,(12):61-67
深度学习契合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框架,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特点,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素、原则为引领,构建“深度学习目标导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知识建构、内化提升和实践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进行重新架构。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深度学习方面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金融保险类专业来说,开展实训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本文从保险业务及核保核赔工作岗位及工作过程的分析作为出发点,通过分解工作过程、分析每一步骤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力求设计出模拟工作过程的保险实训课程,使保险实训课程内容与各工作岗位得以衔接,实现学生通过实训就能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能力的目标,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根据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托行业优势,将专业链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岗位链,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双高计划"的建设标准,高职学校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工作室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兼备人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传统工作室制与混合式教学各自存在的弊端,并探讨如何将工作室项目融入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具体设计基...  相似文献   

17.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能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接口。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理工类专业特点,探索出高职实训的“五步”教学法,即导学、预习、讲解、操作、点评。经过实际操作运行发现,“五步”教学法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高职教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了机械创新设计实训的教学探索。围绕创新实训教学的特点,给出了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内容、组织与实施形式、教材及教学考核等相关教学实务,提出了机械制造类专业开展创新实训教学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核心课程《铁路信号设计与施工》课程为例,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特点,通过实施基于EPIP模式下的“课堂革命”,融入多样化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虚拟仿真和真实工程项目实训,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流本科和新农科建设发展需求,适应农理结合生物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超星学习通平台优点,对“微生物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农业和环境生物学特色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