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7年克州境内典型区域性强降水分析。得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反映出影响降水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反映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变化。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雷达产品有助分析强降水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提前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西南区域中心所研发的SWC-WARMS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和西藏地区的地面实况资料,对SWCWARMS数值模式在西藏地区的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SWC-WARMS数值模式在西藏地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通过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SWC-WARMS模式降水产品对西藏夏季强降水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对25mm以下的降水落区较好,对超过25mm以上的强降水落区预报范围偏大。(2)SWC-WARMS模式降水产品对西藏冬季强降雪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较好,尤其是对西藏南部边缘地区的暴雪过程预报效果较好,对小到中雪的预报落区预报范围偏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4、卫星反演产品、地面降水等观测数据,检验分析了CPEFS模式对2018年8月26日在山南市乃东区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人影保障天气过程的预报效果。通过对比分析,CPEFS模式对这次天气过程模拟较好。检验结果显示:模式预报产品的云系发展演变特征、云系宏观特征、降水场均较好地预报出了此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路面再分析产品、卫星云图资料以及两家模式对比,对2020年6月16日夜间西藏那曲东部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500hpa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大背景下发生,那曲东部受高原切变影响,出现风速上的辐合,并拥有良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西南风输送的源源不断的水汽,是出现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那曲东部拥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高低层良好配置,物理量配合较好,有利于降水的出现;另外青海沱沱河站的西北风向的转变使那曲东部降水更为明显;还从检验预报可知,对于此次降水,GRAPES-GFS模式降水预报比EC模式降水预报更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反演、自动站降水量等资料,选取发生在鄂东北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预报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因子。从而为预报区域性强降水,确定降水落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降雨量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针对2012年7月25日呼和浩特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雷达产品影像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带状暴雨落区位于西太副高外围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交汇处;带状云系中不断生成中-β云团,强回波单体的生消形势类似"列车效应",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8.
应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FY-2卫星云图和T213 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 年9 月3~6 日西藏大部地区的强降水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由北部低涡切变、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登陆后的外围云系、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而形成西藏大部分地方强降水过程.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并应用卫星云图分析了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连续两次预报失误的降水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对呼和浩特地区2016年4月中旬连续两次降水预报失误的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将两次降水个例认真对比分析发现,当中高层有天气系统影响、低层存在中尺度辐合系统和垂直上升运动时,在低层水汽条件不充沛时,在中尺度辐合上升较好的区域仍然会出现降水。数值预报的检验发现ecmwf_thin对降水落区和降水相态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冷云人工增雨作业,通常是通过向冷云中加入制冷剂或人工冰核,使冷云中产生冰晶,从而达到人工激发降水的目的,也就是利用云的微物理敏感性对自然云系进行较小人为扰动,从而改变云和降水自然演变发展的过程,实现人工增雨。青海省大规模的地面人工增雨和飞机人工增雨对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增加江河径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青海省人工增雨工作中常用的催化剂和催化工具,分析了不同设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2.
旦增  德吉白玛 《西藏科技》2005,(10):50-51,56
本文通过现有的MICAPS提供的几种物理量和实况降水资料来分析近几年出现的强降水天气,找到一组相关的K指数、不稳定能量、沙氏指数与强降水相对应的指标,来作为预报强降水天气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PAS系统的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日本传真图、NCEP等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回波图,对2012年2月23日丽水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发现:持续而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高空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上升运动比较强烈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是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热力、动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前都有较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8月9日青海海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特点是强度强,站点分散。(2)过程发生于南亚高压控制区域内,强降水发生在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配合500 hPa副热带高压北伸、700 hPa低压系统及地面辐合线,垂直运动旺盛;500 hPa湿区叠置于地面显著湿区上空,过程水汽充沛。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干线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3)从物理量及探空资料分析,台风“木兰”北部偏东气流为高原东部提供水汽输送,探空可见湿层深厚,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满足对流天气发生的水汽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垂直运动深厚,较强的动力抬升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在垂直方向的输送。并且垂直速度和散度随时间的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的起始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从雷达回波可见此次为暖云主导型的对流降水。对流云系长期维持造成了共和、兴海、贵南区域的短时强降水,而贵德区域短强则是因为云系不断经过形成“列车效应”。径向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分析结果对提高海南地区短临预报时效和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值天气预报及多模式集成预报产品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水平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预报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1918号台风“米娜”为例,对其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并运用TS、RMSE等多种方法对QPF(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ing)、OCF(objective consensus forecasting)、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降水预报产品进行多时间尺度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米娜”本体,850 hPa以下稳定的水汽输入与水汽汇聚和从低层到高层稳定深厚的动力条件是舟山群岛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QPF可以提前2 h判断出降水起止;QPF逐10 min降水预报产品准确率随时间上升,基于QPF制作1 h降水预报产品对业务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前时次00分的降水预报较其他时次更为准确与稳定。通过3 h降水预报检验对比,发现OCF优于ECMWF和QPF;在12 h与24 h的降水预报检验中OCF亦优于ECMWF;QPF除在过程降水的大雨量级上表现突出外,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2018年12月17日"佩太"(以下简称Ⅰ)和2019年5月4日"法尼"(以下简称Ⅱ)两次那曲市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引起的。Ⅰ降水过程主要是孟湾风暴"佩太"主体云系顺着南支槽槽前西南气流从90°E附近北上高原,伊高东进,副高西进北抬进一步促进水汽的输送共同造成的,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强,范围较广。Ⅱ过程中"法尼"北上高原,但其位置偏南,未能深入高原腹地,并且伊高和副高的相连,进一步阻断了它的水汽来源,而且推动风暴云系主体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移,那曲市只是受它外围云系的影响,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弱,范围较小。总而言之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于热带风暴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的形式引发的。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33)
文章选取贵州春季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利用欧洲中心及CPEFS人影模式产品、FY2卫星反演产品、雷达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等,对作业条件及模式产品、作业监测预警、作业方案设计及作业情况、作业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物理检验和区域多参量区域动态对比方法对此次过程进行定性物理检验,可得出此次飞机增雨作业影响区内雷达回波强度和覆盖面积有所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有明显增大,动态K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此次作业效果较好,有效减轻了我省西部的干旱。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2日-3日通辽市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急流激发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冷空气与热带低压共同作用是造成大暴雨的原因;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是大暴雨产生的关键因素;高低空急流耦合使得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卫星云图上,不断有降水云团经过通辽市西南部,产生"列车效应",造成该地区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0—2014年6—7月逐日ERA再分析资料(0.75°×0.75°),以及2010—2015年6—7月江苏71个基本站点降水实况观测资料、24个地基GPS遥感监测数据反演PWV资料,对江苏梅汛期不同背景的水汽特征量对比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背景下水汽特征量反映不同,相对湿度和有无降水关系较好,比湿与PWV均可用于判断降水量级大小,并制定了不同降水量级所对应比湿与PWV值判断指标,梅汛期暴雨过程平均PWV值均在60mm左右,较弱降水过程高10mm左右,无降水天气一般在30~33mm。江苏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PWV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当全省PWV均较高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北部地区,仅沿江苏南PWV较大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南部地区,暴雨区与PWV大值区相对应。不同区域暴雨区均出现在相对湿度大值区与水汽含量高值重叠区域,但南北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湿度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分布型态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不同区域暴雨形势与水汽配置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