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不仅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一年,也是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一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里,不仅面临着潜在的风险,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以化危机为机遇。一方面,要深入把握“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蕴含的思想源泉以及扎根的实践之基;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疫情防控期间所彰显的重大价值,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及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2.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就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的重要法宝,是百年以来逆转劣势、突破困境、实现跨越的独特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集中力量夺取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力量探索建设道路;改革开放时期,集中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时代,集中力量实现民族复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清晰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集中力量办大事产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法,是我们不断坚持的政策方针.神州大地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历史写照也是现实必然.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在借鉴优秀的国家治理方式的同时,也要继续探索更多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中扬长补短,在思想上把制度自信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制度机理。先进社会制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源泉,科学制度体系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实支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度保障,党的自我革命是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效能转化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
从大历史观的视野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之所以能取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创造由穷到富、由弱变强的发展奇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其重要的法宝。这一法宝存在的客观原因在于革命和建设力量不足。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整体制度的优势: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也是积聚起亿万民众磅礴力量的中枢;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保障,是决策民主与行动有效的高度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价值逻辑,也是赢得广大民众支持办大事的根本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仍是我们党和国家攻克尖端科技、应对外部势力施压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不二法宝。  相似文献   

6.
有人有意无意地把"集中力量办大事"当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特点,这在事实上是虚妄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证明的。这种论调误把强国家(或强政府)所具有的能力与社会主义作了不恰当的嫁接,有可能将过去某种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缺点当成优点,对人们的实践产生误导和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指某个国家或某种制度在一定条件下汇集和调配各种资源、要素以处理和解决影响面广泛、难度系数大、复杂程度和投入成本都比较高的事务和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本身就包含着集中力量解决各种发展难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在领导主体、价值取向、经济基础、文化支撑和效率表现五个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两种不同模式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表现,对于我们加深对两种模式差异性的认识,以及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习近平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论述继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之“源”,转化于中国历史文化之“脉”,生长于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之“根”。习近平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大事”的评价标准,如何集中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如何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增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自信、为世界提供“中国之治”的借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中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者,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推动者。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呈现"政党缺场"的特点不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提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绘制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创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力量、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都体现了"政党在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必须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知行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结合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观。  相似文献   

12.
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加快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要抓住党的领导是高校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这一治理之本,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保证高校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人民立场系统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协同发力,形成高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治理新格局;坚持以学术精神文化引领高校治理,以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学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校治理效能是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新课题.提升学校治理效能,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人民满意的根本价值,坚持问题导向.实践路径方面要强化制度执行,丰富治理方式,改革治理结构,理顺治理关系,完善治理评估和治理监督.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监督员制度因具备呼应群众参与司法的民主基源优势、契合检察权力治理的监督运行优势、符合追求公正司法的决策保障优势等多重优势,而步入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检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行现状,发现其仍存在理念误区、定位不清和程序缺憾等运行困境。在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效能转化的进程中,宜回归参与式监督的逻辑起点,厘清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有利形势,优化监督实质化的程序设置,完善高品质监督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撑,同时将国家治理主体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治理合力,体现了人大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为我国现代国家制度的源泉和基础,人大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兼具民主性与集中性;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兼具监督性与合作性;在国家治理程序中,兼具合法性与合理性,它们为各级人大发挥自身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优化人大制度自身的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理顺人大制度同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动人大制度的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把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相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从发展生产力优势到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势的思想认识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时代新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从历史实践到新时代经验的创造发展,体现了制度自信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轨迹。从优势到效能的聚焦发展,显示了制度资源整合对国家治理的保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显著程度取决于制度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制度自信的坚定程度取决于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程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现实指向,从谋求发展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时代发展,必须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治理体系需要以成熟的制度体系为依托,而精湛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对制度体系的成熟驾驭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多重意蕴,构成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必然要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建设的共性特征,努力构建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看,大学制度与治理是相互作用的,制度对于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实践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治理实践和治理体系有助于制度的完善。大学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治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是治理主体与制度实践互动的结果。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和习惯等。因此,制度逻辑不是说要去主观建构制度,而是说在制度认知、制度构成、制度运行与制度行为、制度评价的互动中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展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充分注重和发挥人的因素特别是治理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关键在于通过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使得大学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转化为治理体系,并使得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在治理实践中,补齐制度短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从而使制度逐步成熟定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是一个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动态过程。国家治理效能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数字形态、行为形态和对比形态构成了制度优势认同的现实基础。在国家治理效能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制度优势的认同需要国家治理效能具有持续性,即平稳地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国家治理效能的历史必然性逐步显现,社会成员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真实存在,进而认同制度优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应当将国家治理效能作为立足点,引导社会成员关注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性,在国家治理效能叙事中融入历史必然性逻辑,增强社会成员对国家治理效能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规模效应凸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属性决定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也是职业教育治理范式变迁的路径依赖。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统筹与市场引导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加快形成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