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贫困质态的转变,相对贫困的治理成为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基于AF方法,从收入、教育、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状况五个维度对我国的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进行测度,并通过静态分解进一步分析我国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模型从微观角度探寻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成因,并进行城乡异质性、地区异质性及维度异质性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实践,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作为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脱贫攻坚精神以攻坚、奉献、奋斗、诚信为基本内涵,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在建党百年之际,有必要对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进行总结、凝练,深挖其价值意蕴,从理论、实践、生活、心理等维度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效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奋力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家庭单维贫困发生率,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我国贫困家庭教育阻隔相对贫困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维贫困维度分解方法估算经济、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等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贡献率,并利用OLS模型考察贫困维度个数取值不同下各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单个指标间的贫困发生率差距较大,经济维度不再是相对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看,成人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不同临界值下多维贫困家庭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教育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位列第一.基于上述结果,相对贫困治理时代应该向教育维度加大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6.
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缓解相对贫困首先需要识别相对贫困群体、测算相对贫困发生率,并对易返贫致贫的原因进行剖析。文章依据2021年“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包含收入、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家庭财务等6个维度共9个指标的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广西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状况进行多维测算,并进一步通过分解因素得出主要的致贫原因。结果表明:单一维度相对贫困主要集中发生在收入、生活水平、家庭负债与教育等维度,在健康、社会保障维度中相对贫困问题并不突出;多维度下测算表明,在适用临界值水平下,2021年广西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在13.23%~26.58%,相对贫困深度在6.9%~12.09%;相对贫困致贫因素的分解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无法使用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是广西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致贫因素,三者贡献度达80%以上。该研究结果对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20年我国原发性绝对贫困得到有效解决,解决共富性相对贫困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接力“全面小康”的过渡期。职业教育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中的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在过渡期依旧有其独特的价值,分析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困境,探索职业教育在过渡期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为脱贫攻坚新的阶段职业教育扶贫点亮道路,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优效益的方向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贫困发展特征与形势,是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根本。2020年后,我国步入相对贫困阶段,农村居民实现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区域性贫困、隐性贫困将会突显,也成为相对贫困阶段贫困治理的主要关注点。立足于甘肃省2020年后农村贫困问题新形势,从贫困群体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共同富裕思想角度提出甘肃省贫困治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后脱贫攻坚时代的减贫事业面临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反贫困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统筹等新形势,职业教育在提升贫困风险个体的经济、人力和社会资本,助力脱贫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兴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解决相对贫困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在脱贫攻坚战略指导下,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机制,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培养与培训供给能力、教育质量有效改善;通过精准培训提升劳务输出水平与规模,为东部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方面也有所创新,开始探索契合本地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布局;但同时也面临学校资源容量告急、专业建设粗放、校企合作层次低、职业教育内涵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挑战与问题.因此文章建议"后脱贫时代"继续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投入、扩大对口支援范围,壮大职业教育规模、完善其体系,打造出特色品牌,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助力减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追求。进入新时代,消灭绝对贫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习近平治理贫困思想的三个主要维度,分别瞄准国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全国贫困治理问题、全人类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策略清晰描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阶段人们脱离贫困代际传递时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解释治理贫困代际传递长效性问题,可将该策略研究由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转向认知资本理论,并分析人力资本视角下教育策略治理贫困代际传递的三个逻辑困境: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低认知意识驱动导致的价值困境,贫困群体教育水平与认知能力"脱嵌"所致的实践困境,教育策略难以形成可持续政策的结果困境。政府官员要真正通过教育策略治理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基于认知资本理论,引导价值回归,提升教育脱贫政策输入过程的认知意识;重塑实践路径,促进贫困群体教育策略与认知能力的精准对接;重新进行结果评估,实现贫困群体教育认知资本策略的精准评价。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进程是后精准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检验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重要节点。随着贫困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强,绝对贫困现象被有效消除,相对贫困治理逐渐成为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在目标、对象、内容层面存在较强的内在耦合,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有利于脱贫攻坚战略的达成、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后精准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进程应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扶贫内容方式,注重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不断释放职业教育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效能,有效推进相对贫困的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新时代深入推进共同富裕,从内涵维度来看,是全民共富与全面共富的统一,是共建共享的富裕,是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的统一,是渐进共富;从价值维度来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为世界各国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从实践维度来看,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群众基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守住小康底线。  相似文献   

15.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与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聚焦于精准扶贫不同,后扶贫时代关注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治理,强调贫困人口的多维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扶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扶贫面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发展路径僵化、扶贫福利不足等多重制约。从可持续治理来看,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应从建立特色产业培育机制、构建扶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扶贫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寻,以期在未来持续发挥扶贫产业的现实价值,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个体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高职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作用。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分析高职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提出具体路向选择:促进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富裕;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助力技能富裕;推进多方协同育人范式,助力精神富裕,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语言资源观视角,分析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力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和应用情况,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持续发挥语言助力扶贫减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面脱贫攻坚取胜后,扶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后扶贫时代。高等继续教育赋能相对贫困治理是回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践行教育初心的内在要求,也是突破短板软肋的现实需要。现阶段,高等继续教育赋能相对贫困治理还存在思想认识的浅表化、服务内涵的简单化、运作形式的同质化、资源协同的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影响了相对贫困治理效能的释放。高等继续教育要在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中提升战略认知,焕发思想推力;优化办学供给,充实服务内涵;铸造品牌特色,彰显时代意蕴;促进资源协同,推动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