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关注特殊学生的幸福成长,坚持尊重生命,以爱育人,赋能每一位特殊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通过理念有爱、制度有爱、环境有爱、课程有爱、评价有爱的“五爱”育人实践,促进特殊学生得到个性化全面发展。理念有爱塑育人实践之“本”;制度有爱、环境有爱丰育人实践之“翼”;课程有爱、评价有爱造育人实践之“核”。“五爱”环环相扣,成就育人实践之“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教学智能诊断助力教学改革、整合智能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容供给、建立一体化核心智能课程体系、智能精准教学助力学生成长、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五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4.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在吸收和融合传统教育教学优点的背景下,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形态、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评价的手段等进行系统变革。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可以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建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价值归宿是为教育主体赋能、为教育系统赋能.何以可能、如何赋能是其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交互是人工智能赋能的关键,如何理解并运用其视觉交互方式,扩展实践赋能空间,增强实践赋能"活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结合研究文献和实践应用考察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形态及特性,在"交互赋能"观念下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交互形态及视觉交互方式;立足"可视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了视觉交互的"赋能"通则;最后在教育赋能层面上从学与教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为教育主体带来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可见性、可变性与智慧性是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应用的三大赋能通则.人工智能视觉交互的赋能实践,可充分发挥赋能通则的认知"内辅"与互动"外辅"效用,设计并运用视觉交互方式与形态,从认知方式到行动策略全面促进学习,从个体差异到群体共性精准改进教学,并在赋能行动的智能理想与教育现实间辩证地应对人工智能交互赋能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教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是塑造未来教育的有效手段。线上教育的常态化,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分析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技术变革教育的内容、逻辑和路径,主要从学习方式的革新、教育环境的革新、教育教学资源的革新、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几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变革教育的内容;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几个层面分析了技术促变教育的路径;指出了技术会使未来教育呈现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是转向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智能化,其突破口是教育智能技术创新。随着以AIGC为代表的生成式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突破,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靡,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与学科迎来大发展机遇。双向赋能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教育双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逻辑终点是教育的高绩效和培养智能素养。本文分析了AIGC教育应用的9大技术场景与4大角色任务,并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理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学科与专业创新框架,提出了学科研究范式体系以及专业创新的源动力、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6,(10):18-23
《迎接未来学习——重思教育技术》作为美国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技术赋能的学习、技术赋能的教学、教育技术时代的领导力、教育技术时代的学习测评、教学生态系统建设等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对美国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冲击。文章结合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赋能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变化和教学特点,并从两个方面叙述了技术赋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最后给出了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培养并发展技术赋能的教师以回应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赋值科技,科技与教育共塑未来,这将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0.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可以精细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需求,优化个性化思政教育方案。数字技术还能协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数字技术能聚焦社会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挖掘,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和学习状况。数字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数字技术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进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与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智能时代下的政策要求,更是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理念,参考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调查了广东省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发现所调查的师范生目前还存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协作智能信息技术科研创新能力欠缺和智能技术与学科教...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崛起成长和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完成了由角色转型到问题解决,再到技术赋能的历史转向。未来,美国教育信息化将由“抽象空洞”的理论走向“具体鲜活”的实践,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教育信息化要注重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连续性、渐进性与全局性布局;注重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基础性、均衡性、补偿性的基础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部门协同管理、多组织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科学性、个性化的评估体系建设以及ICT能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和实现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具有技术赋能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旨归相耦合、制度变革相契合、效率提高相配合的内在机理,而且蕴含管理机制与技术赋能相互重构、治理效率与技术价值彼此对接、个体诉求与共同需要双向耦合的现实功能,为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结构性耦合、功能性耦合与价值性耦合的逻辑立证。为应对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工具性风险、发展性挑战与运动式危机,建议进一步转变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治理理念、加强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顶层设计、强化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设备支撑、创新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组合应用、加强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系统整合、健全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保障机制,从而为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构建智能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16.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确定科学的育人目标,通过评价认识学生的成长、赋能学生的成才,产生积极的育人成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任务。美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成果导向评价运动将评价嵌入到育人体系,有效发挥了评价对育人的引导、改进和提升作用。要实现评价赋能育人,核心育人目标和评价指标的一致性是前提条件,多种方式的评价活动覆盖育人全过程是根本方法,依托专门组织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多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集体协商和协同合作机制是组织保障,而评价结果指向育人要素改进是关键核心。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技术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与评价。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智能化和科学性。但在赋能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仍存在有限性、差异性、不确定性等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加快科技发展,规避技术局限;加快信息共享,实现技术联通;加强伦理规范,保障技术可靠等路径解决,以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技术成为破解劳动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劳动工具的优化升级和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劳动教育本身也包含技术性的内涵、教学策略和实践指导.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应借助技术对劳动教育观念"误区"进行修正、优化劳动教育课堂、构建三方联动的劳动教育阵地.国家、政府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关注点,学校和教师抓好劳动教育主阵地,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构建三方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