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1年我国启动了“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展面向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社会实验是其重点部署内容之一,以期超前研判智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风险挑战。围绕如何正确认识与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现实问题,文章立足于技术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实验、教育准实验、教育社会实验的异同,阐释了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核心内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等理论基础,通过剖析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路径与理论,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研究的实践进路包括:微观层面应重点研究人机复合体认知、人机协同等场景中技术对个体适应性的影响;中观层面应重点研究智能学习环境、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智能学习测评等场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宏观层面应重点研究资源配置、数字治理、教育公平等场景对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影响,从而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形态不断演变,技术对全球教育的演进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划时代报告为分析框架,提取每个报告背后的技术背景,发现大众传媒时代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与“四个学会”、智能时代与“全球治理”,以及危机时代与“社会契约”之间的“技术—教育”理念发展的内在关系。在当代教育演进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捕捉技术转变契机,经历了技术变革教育与全球发展融合的四个时期,分别是追赶时期,从“视听教育”到“电化教育”的全民学习;紧跟时期,从“电化教育”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同步时期,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的高质量发展;共创时期,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重塑。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演进之路,是一个相互融合与动态影响的过程。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历程,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相似文献   

4.
技术赋能教育成为时代的选择,却也因技术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暗藏未知影响。“跳出教育看教育”指出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的系统思维。立足社会大生态,教育治理应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构成治理网络,从不同的层面协调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程。在技术成为教育发展动力的趋势下,技术社会实验以其开放性、不可预期性、持续性和反身性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据此探讨了技术社会实验启示的教育治理路径。最后,遵循“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治理理念,讨论了未来教育之于社会其他系统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5.
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技术是“教育”和“技术”的结合体。对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应当综合这两个视角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技术以及技术哲学的视角来透视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发展,希望能抛砖引玉, 扩展教育技术领域和学科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技术教育概念内涵入手,把已有技术教育定义归纳为“技术教育的‘课程论’”、“技术教育的‘知识、技能论’”和“技术教育的‘技术素养论’”三种概念,并在对其质疑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和“技术”本质的考察,将技术教育的内涵界定为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并指出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每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特定的技术生态,信息技术尤为如此。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而技术间加速融合、协同创新所形成的智能技术生态是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智能技术生态以教育信息的全面感知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动力,通过跨时空、跨模态、跨组织的教育教学要素重组以及各教育主体间可信、智能的合作,推动未来教育创新与变革。智能技术生态可为跨时空的教育资源配置、多主体的教育协同治理、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供给以及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提供支撑,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结构化地重塑未来教育样态。在此过程中,需通过技术间的赋能解决单一技术瓶颈问题,并通过优化教育治理体系规避科技伦理风险,有序推进智能技术生态的演进与未来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当前数字娱乐产业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对教育的冲击日益凸现。因此认真研究娱乐对教育的影响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寓教于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开始,探讨了“乐”对于生命及教育的意义,提出在尊重学习者生命意义和乐趣的基础上,以促进“生活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目的与手段”相融合的娱教技术这一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阐述智能及智能评测的有关概念及挑战,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学习和教育系统的影响,提出教育在智能时代可能发生的变革,以及在教育智能化过程中教育测量承载的历史使命。展望教育测量未来发展,教育测量应与智能认知研究相融合,广大研究者应致力于智能模型测评、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的融合研究,促进智能技术在教育和学习中的合理应用,使教育测量在教育变革及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教育技术尤其是ChatGPT、DALL·E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教育公平问题上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失控”和教育公平“失败”的遭遇,呈现出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风险。教育技术融合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的话题,蕴含着教育发展、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技术反噬、教育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表现为技术“偏见”、技术鸿沟、恶意滥用三种典型类型,本质上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失控,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应然状态被遮蔽。剖析教育技术对教育公平之“善恶”共存的逻辑,教育技术的价值呈现出以增加教育机会为核心的效率观,而效率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法治状况。教育技术的角色决定了其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且向善有其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技术人士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寻求对教育技术科学性认识是教育技术学科成熟的必由之路。从教育技术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走过了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再到“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并存的阶段。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虽然与技术相关,又与教育相关,但是,其本质姓“教”。因此,必须将教育技术置于教育的广阔背景中,把握其本质。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是“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中,既包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还包括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研究进行定位,是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研究要有前瞻性、要和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与学科知识结合、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凝聚点.  相似文献   

15.
智能技术日益成为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基于“双减”政策、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及教育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论述了智能教育与“双减”的逻辑关系,结合我国教学现状,从数据驱动赋能因材施教、智能评价助力“五育”融合“全人”培养、智能作业实现课后分层精准服务等方面阐释智能教育的样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徐玉萍 《考试周刊》2009,(8):212-213
在现代社会.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力量。这种技术决定论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也非常清楚。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他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技术的社会形成视角来看,教育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社会对它的认同过程,在技术与社会认同的冲突与融合、整合与协调之后,一些技术得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承认,成为主流的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在浙江桐乡召开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成果推广暨助推数学教育数字化研讨会中的“数学教育与技术融合”大家谈环节,从ICTs和数学教育融合的历程、数学课程与教材和技术的融合、数学教学和技术的融合、数学教育评价和技术的融合4个方面展开,整理了5位专家的现场发言与讨论,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略谈高职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在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工作中实现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颇多,但也有不少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师融合意识不够强、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不足、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学生记笔记困难、主动参与性不强的问题,以及初中语文课堂填充式教学本质未变的问题,并提出“教师要增强融合意识,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教师要摆脱依赖,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采用多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学生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运用迁移”等策略,强调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让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