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作为教师,责任不仅在于深入认识到体验的作用,而且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体验的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的原则、策略,并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培养的指导,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逐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通常我们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理勰、反思的过程称为“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能将“做数学”的理念引入到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做数学”的目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化”。“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活动效应,使学生在数学的活动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看待现实世界的时候,应当看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意味着除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外的其他内容,很有可能在“数学的眼光”下被剥离,这就是数学抽象.数学抽象的过程重在学生体验感的获得,结果重在准确的表达.将数学抽象的过程进一步细化为情境创设、深度学习以及实践体验,可为数学抽象的实践提供一条更加清晰的路径.数学抽象过程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等量关系,最终都可以借助数量关系来体现,而这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认识和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养成了“数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5.
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认识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金钥匙,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平台的构建是关键。而优质的探究平台是由创设情境、经历过程、鼓励求异、体验成功等多元化要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体验、理解和反思的现实过程,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打造“做数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样态.基于此,文章简述了“做数学”理念及基于其的课堂教学样态,并从学科融合教学、创新数学实验两个方面分析了“做数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样态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生态课堂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因为以"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为特征的体验,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形成经验与数学学习、体验与数学学习的良好关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促进数学知识更好地生成.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授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学数学呢?一、“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课堂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一方面,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通过亲身…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体验”二字,足见“体验”这个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真正获得必需的体验,教师就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发展有助于奠定学生人格基础与学业基础的数学教学活动、策略与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谋求数学学习的全新体验。  相似文献   

13.
思想方法是隐藏在数学知识之后,在成百上千年的数学研究当中逐步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以及数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精华.当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名称上,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与体验上.反映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最恰当的词汇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落地,重在“体验”,因此真正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应当是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渗透不仅面向数学思想方法,还面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渗透还可以成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是数学语言的学习、交流以及数学语言的应用.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数学意义,交流数学思想.数学语言主要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教学的内涵在于:建立和数学语言的直观联系,注意数学语言形式间的转换;数学语言交流过程中体验规范的数学语言;借助语义和句法分析揭示数学符号的涵义和实质;循序渐进进行数学语言叙述的训练;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恰当手段“激趣”,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呢?1.以情激趣“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师生关系中,情感有着巨大的征服力和凝聚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相关联的。数学教学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认识因素和情意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绪感染作用,以自身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体态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该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学习数学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晓明 《广西教育》2007,(7A):71-72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所谓“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它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汪祝佑 《教师》2019,(9):82-83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深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情绪体验、整体把握和反思过程非常重要。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体验、内省等方式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实现对自我的教育和提升。因为没有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是浅面的、被动的,不会入脑入心入行,是没有生命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