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刚刚一审结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害室友的热点案件入手,简要的讨论限制死刑在我国的司法适用以及现阶段我国限制死刑的途径,提出了限制死刑理论和观念要通过热点案例传达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宋、辽、金几个政权并立时期,服饰上的交流始终没有中断。宋代作为中原王朝在服饰发展上继承了隋唐之风,又有复古的倾向;契丹、女真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服饰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一时期各民族友好的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影响到了服饰的发展,体现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总体特点。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突出的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未排除未成年犯适用无期徒刑的可能,而根据刑法第17条第3款“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未成年犯则不宜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犯能够适用管制刑,但在实践中应当严格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4.
酌定量刑情节是由人民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犯罪人一贯表现、被害人过错、犯罪手段、认罪态度等典型酌定量刑情节的探讨,发挥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在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竞合或者多个酌定量刑情节竞合时,综合考虑不同的量刑情节对刑罚裁量的趋轻或趋重影响,慎重选择适用死刑。立法上对部分酌定量刑情节予以法定化,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排除死刑适用可能性的消极酌定量刑情节的作用,都是限制死刑适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立法和司法是现阶段我国刑法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保障人权的两种渠道,相对而言,从司法渠道限制死刑实际适用的范围和规模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死刑司法适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并且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人权保障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对跨国犯罪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不是很充分,但该问题在当前跨国犯罪屡见不鲜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非常突出。尽管跨国犯罪因跨国因素的复杂性而有多种表现,但在死刑适用上必须遵守刑法第48条第1款的规定。而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凸现了其中所蕴含的限制死刑的法治目标,因而也应当贯彻于跨国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过程中。据此,需要对跨国犯罪的国际影响区别对待,将国际正面影响作为对跨国犯罪适用死刑的酌定从宽情节予以考量,但不宜将国际负面或者恶劣影响作为死刑适用的考虑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死刊适用的范围、适用的对象、民愤与死刑的适用、死刑的核准权、死刑的执行方法等几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执法者更好地在死刑的运用问题上真正地贯彻少杀、慎杀的立法本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的死刑适用标准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将其与国际死刑适用标准相比较,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其可取之处,探索确定死刑适用标准的原则,根据该原则审视中国刑法规定之不足,对中国死刑立法进行修正,这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公民之福祉.  相似文献   

9.
死刑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同时也是各种处置罪犯所用刑罚当中最极端的一种,其执行方式是以法律为基础,结束罪犯的生命。如今,社会不断发展,大众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死刑的审视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世界上的部分国家也废除了死刑。但我国结合实际情况,从自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仍然选择了保留但限制死刑的适用。本文以作者自身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对当前我国死刑现状及完善对策提出了探讨性的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首次明确了死刑执行临场监督的部门,即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从死刑执行的监督主体、监督内容以及发展与完善作了研究和分析,建议增加死刑罪犯的律师作为执行监督的主体并增加检察机关监督死刑执行的手段,以期不断增强死刑执行监督的力度和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尽管具有公正性,功利性,但却因不具有人道性而使其自身充满了矛盾,故此其存在仅具有相对合理性。权利话语的兴起和人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死刑制度逐渐走向自我消亡的结局。现阶段,中国应该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为在中国最终废除死刑创造条件,以顺应时代和法治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死刑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在毒品犯罪中,对仅起到帮助作用、处于次要地位的运输毒品行为配置死刑的最高刑,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在刑事司法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所谓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而忽视当事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死刑复核程序中,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受到立法保护,为了落实辩护权,需要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辩护。然而,辩护律师与非羁押当事人的会见可以被合法监控;辩护律师可以向死刑复核的法官提交辩护意见,但面临操作的困难;辩护律师可以间接推导案件进展,但需要设立具体流程供辩护律师向承办法官提交意见。死缓罪犯故意犯罪案件由监狱侦查,但立法空缺、执法可能不当将使得辩护权难以得到保障。上述问题可以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予以改进。在推进辩护律师有效辩护的同时,还要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防范不当辩护。  相似文献   

14.
在《刑法修正案(九)》废除绑架罪、贪污罪与受贿罪的绝对死刑之后,我国刑法典中仅劫持航空器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暴动越狱罪、聚众持械劫狱罪等4种罪名规定有绝对死刑。绝对死刑的废止有利于协调罪刑关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推进死刑制度的改革。但是,修改后的法定刑依然具有绝对性且罪刑关系依然存在瑕疵,而以"可以判处死刑"的方式作为绝对死刑废止后的法定刑配置模式最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14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期,蒙古族史学史的主要内容由明朝学者的蒙元史学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两部分构成。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期的明人蒙元史学一枝独秀和后期的明朝学者和北元一蒙古学者蒙元史学齐头并进的局面。分别看来,明人的蒙元史学呈现出学随时进的特点,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则在黄教与史学结合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实证角度出发,将72例故意杀人罪死刑案件作为样本,研究了故意杀人罪死刑案件适用的现状、现存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情节在决定死刑案件是否适用死刑、死刑是否立即执行时的不同作用。根据这些发现,可以借鉴二次量刑的方法,规范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标准,尽可能提高司法的明确性,以呼唤死刑适用更大程度上向规范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死刑的适用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并首次规定对部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限制减刑制度。对于这些新规定的理解与具体适用,司法实务界以及理论界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包括对于不适用死刑的条件、限制减刑制度的具体使用等。对于这些规定理解使用上的分歧,要从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解释出发,结合相关的刑法基本理论,坚持刑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的理论支持下,中国古代往往把死刑的执行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死刑的执行中在季节和月时上是有选择的.在季节上可以分为无限制和有限制行刑季节;在月份上可以分为绝对禁止行刑月和可以行刑月;在可以行刑的月上又可分为可以行刑日和禁止行刑日;在可以行刑的日上又分为可以行刑的时刻与禁止行刑的时刻等.中国古代对行刑时间的如此分类,体现出死刑在中国古代特定文化中的冲突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司法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的关键点,在于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利用其手中的司法职权实施了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渎职行为;具备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身份的司法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当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